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潮剧潮乐
“杂脚头”
发布日期 : 2021-01-31 10:50:09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林紫编的一本小书,收集了一些潮剧的传说故事,都是当年潮剧界的作者、演员或研究者记录下来的,大概都是真事,书名叫《潮剧轶事趣闻》。里面记载了一则小故事:

  从前有个卖身戏班的童伶,因声口和扮相不佳,不能扮演生旦等主要角色,只做一个“杂脚头”。

  有一次,他所在的戏班到他家邻近乡镇演出,这个童伶的母亲心想:阿奴卖入戏班已几年了,还未见过他在台上做戏的样子。于是在开锣的第一天晚上,便悄悄地来到戏场,夹在人群中间,盼着能看到自己的儿子出台。戏开台了,首先是“四出连”,她一出出仔细端详,始终不见儿子露面。接着演出《薛仁贵回窑》,当薛丁山出台时,她睁大了眼睛,想认一认是不是她的儿子,失望之余继续盯着台上的戏,但一直见不到儿子的影儿,只好失望地回家了。

  翌日上午,这童伶获准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在悲喜交集之余,劈头问起儿子:

  “你昨夜有出棚吗?”

  “有呀。我一共做了三出呢。”

  “我怎么看不到你?”

  做儿子的有点不好意思地将实情告诉母亲,原来儿子第一出扮演的是《跳加冠》中那个戴着面具的“天官”,第二出扮演的是衔走薛丁山的老虎,第三出扮演的是《打鸟记》中戴鬼面壳的小鬼。

  这个故事叫《做三出看唔见人面》。

  这个母亲在意的未必只是自己的儿子有没有出台,她的儿子是卖身的,就是戏班的人,可以说,从此生死两茫茫,她急切地去辨认,可能更多是去求证儿子的存在痕迹。那时没有字幕,她只有一张脸一张脸地去辨别。

  这样的故事,大家一般都是当笑谈看的。

  潮剧有字幕,在全国剧种中是最早的,是潮剧“老戏爹”吴南生的倡导下诞生的。这对后来这个地方剧种对外交流起了极大的帮助。

  现在字幕已经普及。但是,有些人物有名有姓有称谓,但不会出现在演职员的字幕中。他连出台的机会都没有,只有台上的演员嘴上一带而过,他们甚至连无名小卒的跑龙套还比不上,好歹人家还上台去遛一圈。

  但这些人,观众未必不知。

  下面是资深观众抢答时间。请说出下列名字的出处。

  刘迪。

  龙生。

  丘姨娘。

  ……

  想好了吗?给答案了哈。

  刘迪是《金花女》里的,金章婆站他这边,金章站刘永那边。他既是进财眼中的“食赌嫖,样样晓”那等垮掉的富家仔,又是金章婆等口中的“免做有好食,生来也儒气”的好命人,后来刘永落江,生死未明,媒婆二番上门,说是刘迪少爷想纳金花去做二太太。最后做官回来的刘永在公堂上掷下一支签,让“将刘迪一众捉拿归案”。潜得很深,始终没出过台见过人。

  龙生的入戏身不由己。胡连在妓院流连一宿,不太好意思直接回家,终于想到一个补救的办法。龙生寄读他家,胡连想起日前母亲卧病,是妹妹祷告祈拜,使母病有起色,家里便要请棚大戏来谢神。胡连欲请龙生来赏戏,在龙生面前做个顺水人情,关键是在母亲面前用这件正经事来掩饰或抵销他流连花丛的荒唐。结果在龙生门口捡到一支金钗,颇似妹妹常戴之物,登时觉得脸面大大受辱,故此喊出母亲,大闹不已。龙生是躺着中枪的。

  丘姨娘就不是无辜辈,她爱搬弄唇舌,庞三娘遭罪,丘姨妈虽非根本原因,却是直接原因。她向三娘借钱,嫌钱少,便生怨隙,在三娘婆母面前说是道非,搅得姜家家宅不宁。

  没有奖品,听童伶歌一首,是旧时流行于揭阳一带的《童伶小丑歌》:

  当初卖我入戏园,

  身价写我八十银。

  就调我身来学戏,

  任学都是唔上妆。

  要做小生无人才,

  要做武将不相刣;

  要做花旦无喉底,

  要做乌衫不悲哀。

  教来教去无上脚,

  做个小丑站棚畔。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