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网站首页 >> 文化 >> 潮州方言
方言雅语及其文化内涵的探幽发微者——评吴构松潮州方言文化系列随笔
发布日期 : 2021-04-11 10:21:54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 林伦伦

  2017年以来,陆陆续续在《潮州日报》和公众号上读到吴构松兄对潮语及其文化内涵探幽发微的文章。从文章可以看出来,作者虽非语言学专业出身,但其对地名的特殊读音的分析,对词语的文化内涵的挖掘阐释,却是中规中矩的,写得颇有质量。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潮州市委党校的常务副校长,这些看起来颇有意思、写起来并不容易的文章,是他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偷空钻研出来的。我想,他应该像我一样,是个“夜猫子”,常常在深夜灯下,探索潮州雅语之潜幽,发掘潮语文化之微言大义。而且,越做越有兴趣,一发不可收拾,几年下来他发文40多篇,基本完成了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项目。

  近年与构松兄相识后,与他常有交流,多是商讨方言的特殊读音和词语的特色义项等问题。对他的系列随笔,我觉得如下两点特别值得称道:

  一是善于发现,并且举一反三。关于地名特殊读音的文章,这个特点尤其突出。例如《田中央的草弯——地名读法在潮州方言研究中的价值》一文,他通过多个例子进行推论,认为:

  饶平的东界、澄海的南界,“界”字念“计”,就是“舍世界”的“界”(也念“计”)。江东镇有个独树村,“独”念“毒”,那么,日常所说的“孤毒”岂不就是“孤独”吗?金石赖厝念lua7厝,说明“诬lua7”其实写做“诬赖”。浮山镇的荔林村念“莲临”,正与饶平人把荔枝称为“莲果”相合,“莲果”实为“荔果”。

  这都是从地名的特殊读音推论潮语中一些字的特殊读音,发他人所未发。他对“湾”“弯”俩字读oin1的发现,也很值得点赞。

  过去潮汕农村以柴草为燃料,为便于把软态的稻草、山草送入大灶膛,将之曲折缠成小枕头大小的一团团,叫做草oin1。……口语中更是绕不开,如遇食物未熟透有时就说“差一oin1火”,就是差一个草oin1的火候,oin1用作量词。另外,把软状物屈折塞到角落的动作也叫oin1,如说“对撮破衫裤oin1一边”, oin1又成了动词。早就有人问:“oin1字如何写?”我查遍手头文献均告徒劳。不想这段时间检视潮汕地区地名,遇到了浮山镇的岭湾、所城镇的下湾这两个早已认识的地名,数十年难题豁然得解!

  原来,这两个地名中的“湾”字念白读音oin1,海湾、台湾等地名的“湾”字念文读音uang1。再找找又发现了韵母既读uang又念oin的其他例子:“还”读huang5和hoin5,“板”读bang2和boin2,都有文白对应二音。那么,念oin1的那个字是否也可读uang1?联想到潮州话“湾”与“弯”都有相同的文读音uang1 , 那么“弯”的白读音也是oin1。从字义看,“弯”指屈折的动作或状态,引申表示呈屈折状的物件也可成立。“弯”与 oin1,音、义、用法完全贴合——“草oin1”就是“草弯”!(见《田中央的草弯——地名读法在潮州方言研究中的价值》)

  二是善于发掘方言词语里的乡土文化内涵,这跟构松兄自己长期在家乡生活、工作,熟知并热爱乡土文化有关。例如关于“铜匙”和“瓠木戏”的研究成果,很有意思:

  好多人把各样勺子都叫“铜匙”。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铝合金做的勺子, 有人就把它叫做“轻铁铜匙”,后来又有了“陶瓷铜匙”“塑料铜匙”“不锈钢铜匙”“玻璃铜匙”等。年代更远一些,人们用瓠(音富5)瓜纵向劈成两半,挖去瓜瓤做成可舀水的瓢,叫做瓠hia1。后来,不管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瓢都被叫做“瓠hia1”了。这个hia1字,一般字库未收,林伦伦教授主编的字典可见,写做木字旁加“戏”字。(《“支铜匙物害去”怎么回事?——潮州话词汇的一些特点》)

  其对“糜”“饭”和“米”等字及其系列词语的条分缕析,也意趣盎然。潮人嗜糜,但“糜”不仅仅是一锅白米粥;“茶米”非“米”,而潮人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米,似乎其重要性不比“米”小;“鱼饭”也不是“饭”,但却是和蒸饭一样一筐一筐地蒸煮熟的。浸透于这种日常生活的构松兄感触尤其深刻,他写出来的其实是深入骨髓的生活感受,而并非仅仅所谓的“研究成果”。

  “食糜占据了潮州人饮食的相当分量,并影响了潮州人的文化心理,以致有人把潮州人 食糜的风俗称为“糜文化”。

  最有意思是“茶米”,与“鱼饭”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是说茶叶像米,还是说茶如粮食一般重要,或许,二者兼而有之。

  糜也好,茶也好,既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食事为大”及其他——从潮州话看潮州饮食文化》)

  当然,构松兄的大作的优点不仅仅就这两方面。他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的文章定下了写作要求,体裁定位于随笔,力求四个“性”:

  知识性。坚持以知识性打底,理性、平和地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以普及社科知识的定位,运用学科理论解读方言知识,阐释文化现象。

  可读性。以可读性、趣味性为表征,率真、幽默表达健康的情感。不同于学术论文和教科书的章节,文章采取大众化的随笔体裁,更易为普通读者接受。

  系统性。开笔之前先作较具体的规划,各篇独立,写成一篇发表一篇,在跳跃和转换中保持连贯性、系统性,力争各篇均有凸点、亮点。

  学术性。从语音、词汇、语法、语言运用、地名等多方位呈现本人30多年探索所获和心得,以及与专家学者的商榷成果。或许,某些结论不够成熟、有失偏颇,某些话题浅尝辄止,甚至于仅仅是提出问题,但都不否定个中学术性。

  我想,这“四性”构松兄基本做到了。这40多篇文章,是很适合海内外广大潮人阅读的科普著作,对保护和传承潮语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辛丑清明于广州南村


以上资料仅为潮州日报社版权所有,严禁转载。 承办单位:潮州日报社新媒体部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www.12377.cn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8-2289965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gdczsjb@126.com
电话:86-768-2289965 传真:86-768-2289965 地址:潮州市枫春路潮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2004-2013 © 潮州日报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及使用1024*768分辩率以求最佳浏览效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4120190017 粤ICP备13030909号-1 公安网站备案号:445101301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