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演奏的潮州大锣鼓 洪钟 摄
□ 陈镇锡
潮州大锣鼓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古乐种之一,素有“东方交响乐”之美称。目前已成为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音乐形式,经过发展创新,至今潮汕地区有多种鼓乐形式。除了大锣鼓之外,还有以中、小鼓和小件铜器相配合的小锣鼓:有脱胎于外江戏打击乐,被潮州大锣鼓融化发展而成的苏锣鼓,有大锣鼓与笛套曲相结合,以大笛为主奏乐器的笛套锣鼓等。
潮州大锣鼓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古乐种之一,素有“东方交响乐”之美称。目前已成为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音乐形式,其流传于闽南和东南亚各地,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潮州大锣鼓最初用于春秋庙堂祭祀演奏,衍化为传统节日游神赛会的民间文化活动;历经数百年的漫长岁月。历代的乐师鼓手,在固有的庙堂祭祀程式基础上,逐步汲取潮州的正字、西秦、白字、潮州戏、外江戏等地方剧种的戏曲锣鼓的精华,同时也创作发展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表达生动活泼的群众生活的锣鼓节目。在演奏形式上,又依据游行和广场表演的需要,创造出一整套由鼓、锣、钹、深波、苏锣等打击乐器浑成一体的敲击手法和态势,使潮州大锣鼓形成内容丰富、气势磅确、多彩多姿、别具一格的乐种。
然而,潮州大锣鼓也同其他艺术一样,存在着它的局限性。在源远流长的程途中,由于它不像民间管弦乐那样,可用弦诗乐谱抄传,因之历代鼓师,除少数能用简单鼓谱备忘外,大多数则是靠师传强记,世代相沿,在传授推广上受到很大限制,且常因人事更迭而改动鼓曲或失传。过去所谓鼓谱,也仅能用谐音字或简单符号来表示音响节奏,对于丰富多姿的敲击手法,根本无法表达。
新中国成立,向来默默无闻的潮州大锣鼓,在参加本省和中南区文艺汇演之后,于1956年上京汇报演出,受到各级领导和音乐界的赞誉。1957年又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奖,潮州大锣鼓于是蜚声中外。
三十多年来,潮州大锣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前进。由老艺人、青年鼓乐手和新文艺工作者组成潮州民间音乐团,在继承、整理、创新的同时,努力探索新的记谱方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舞台演奏的潮州大锣鼓
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民间音乐团组织当时知名的鼓师许裕兴、邱侯尚、陈松、林顺泉、钟少庭等先生研究订稿,由林云波先生组织记录成“鼓经工尺谱”的十九套传统曲为蓝本,以当时上述各位名鼓师传授给陈镇锡同志的实际演奏法为依据,采用新设计的一套较严密的记谱方法,详细记录出大锣鼓的各种实际演奏效果。
1983年在广州音乐学院和原潮安县文化局、文化馆的重视支持下,由学院陈天国、苏巧筝两位老师和原潮安文化馆音乐工作者陈镇锡同志组成编写组,由潮州民间音乐团许裕兴、邱侯尚、陈松、林云波等十多位老艺人传授整理的十八套传统锣鼓曲目和整理编创的新锣鼓曲五套,根据音乐教学和长期演奏的实践体会,用比较先进的方法,重新整理定谱,并制订能够表达各种敲击手法的符号,编成这部《潮州大锣鼓》。这对于潮州大锣鼓的发掘整理、交流推广将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潮州大锣鼓是以大鼓为中心,多种打击乐器相配合,伴以唢呐为领奏的管弦乐队的大型合奏形式。其打击乐丰富多彩,其中一个大鼓就有几十种不同的演奏技法,发出多种不同的音响,加上丰富多彩的节奏和俊武多姿的演奏姿态而指挥全台。整台音乐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擅长于表现重大的历史题材、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渲染喜庆的气氛,是表现现代轰轰烈烈的斗争生活和人民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心境的理想形式。
潮州原来有四锣二钹的锣鼓乐,后来有人把当地戏剧伴乐的鼓乐部分提取出来,融合当地的鼓乐,创新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民间音乐形式,称为大锣鼓。这种鼓乐形式为当地人民所喜爱,争相传习,经过若干代人的发展创造,即成当今的潮州大锣鼓。现存的潮州大锣鼓套曲,大都是表现整出戏剧故事的,从中不难看出潮州大锣鼓脱胎于戏剧音乐的痕迹。
在潮州大锣鼓的基础上,经过发展创新,至今潮汕地区有多种鼓乐形式。除了大锣鼓之外,还有以中、小鼓和小件铜器相配合的小锣鼓:有脱胎于外江戏打击乐,被潮州大锣鼓融化发展而成的苏锣鼓,有大锣鼓与笛套曲相结合,以大笛为主奏乐器的笛套锣鼓等。
潮州大锣鼓有两种演奏形式。一种是在舞台或广场坐定来演奏的。这种场合演奏的多为传统的锣鼓套曲,称为“牌子套”,另一种是逢年过节、游神赛会,在行进中演奏的。这种场合演奏的,是从传统套曲中提取较优美动听、节奏规整的“二板”或“三板”曲牌,或选一些流行的民间乐曲、小曲,加上锣鼓科介,穿插成套来演奏,称为“长行套”。
以往潮州市、乡镇都组织有锣鼓班,请师教习传授。节日庆典时,各队锣鼓出动,穿街过巷,列队游行。或则集中于广场台榭,进行表演比赛。据不完全的统计,仅潮安区就约有大锣鼓三百班,基本上每个自然村都有一班大锣鼓。这对于传承和发展潮州大锣鼓具有重大的意义。
- 2022-02-20歌册不能仅是“家族记忆”
- 2021-12-19潮州细乐精致清雅
- 2021-05-23儿是母亲心头肉
- 2021-05-09亏了,杨秀才
- 2021-03-21这样的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