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铿 通讯员 蔡希凡)近日,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应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成功为一位胎龄仅26周+6天,体重950g的超低体重超早产儿进行了PICC置管术。这是我市首例将心电定位技术应用到新生儿PICC置管的尖端定位中。
图为新生儿科杨瑾、蔡沛燕两位护师在实施PICC置管及尖端腔内心电定位。
据介绍,新生儿由于免疫力低下,更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同时,因新生儿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单单通过体表测量很难准确预测导管置入长度,且体表投影会受到诸多因素干扰,影响尖端位置的判断。另外,由于整个操作过程是“盲穿”,在穿刺过程中很难掌控导管走向,导管容易异位,而一旦出现异位,则需要重新将导管撤出一部分,调整后再次送管,会增加导管感染概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保证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高能量供应的重要技术。而PICC导管的尖端位置是决定其输液安全性的关键因素。最佳导管尖端位置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CAJ),此处血流量最大,能使输注的药物迅速被稀释,从而保护了血管内壁不被药物损伤。PICC置管后的X线摄片定位一直是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金标准,但从联系拍片到胸片结果回传,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如导管异位,在此期间足以引起患儿的病情变化,严重者将危及生命;异位的导管经调管后需要重新摄片,也增加了患儿的射线损伤。
而应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通过特制的心电导联线将PICC导管与心电监护仪连接,在导管内腔注入生理盐水获取心电图。在置管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右心房P波特征性变化,可第一时间在置管的过程中,实时识别导管尖端位置,减少了导管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实现更精准、更快速的输液治疗,也大大降低了输液成本。
腔内心电图引导新生儿PICC尖端定位技术的灵敏度高、并发症少,大大缩短因等候床旁拍片导致的辐射暴露、输液延迟和感染风险,使穿刺和定位一次性完成,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精力,这在危重患儿的救治中显得尤为重要。此项新技术在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我市新生儿PICC腔内心电图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空白,对精准实施PICC置管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市中心医院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水平又迈上了新台阶。
- 2024-09-11市中心医院独立开展DSA辅助行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
- 2024-09-04超声检查那些事
- 2024-08-28助力内分泌疾病诊疗“技能值”提升
- 2024-08-21潮州市人民医院举办2024年“医师节”系列活动
- 2024-08-21潮州韩溪眼科医院举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活动及高度近视门诊挂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