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利平
相对于图书馆而言,博物馆是一个较少人去的地方。但对于我而言,每到一个地方,不论是出差或旅游,只要有时间,博物馆是一个我必去的地方。我总认为,博物馆像是一座城市的客厅,更是一个地方历史的浓缩。走进这里,你会因历史的变迁感到惊骇,同时又被历史发展的喜悦所陶醉。到广州,去了镇海楼博物馆,到西安,去了兵马俑博物馆,到武汉,去了我国最大的古代乐器博物馆……但这些仅仅只是观看而已。与博物馆真正有交集是2021年主编50万字的《行走浮山》一书,这是一部涵盖浮山历史、文化、人文、风情,融知识性、资料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综合性乡土图书,跨度长,地域广,人物众多,事情也更多。
写浮山的文化历史书籍,浮滨文化必定是首开笔之页。于是,我走进了饶平县博物馆。
浮滨早先属于浮山管辖。饶平于1447年设县,设3乡、8都、15堡,其中东洋堡堡址就是在现在离浮山镇政府约2公里的东洋屯(村)。东洋堡管辖范围有现在浮山、浮滨、汤溪、东山、建饶、新圩、联饶、高堂8镇的全部或部分,相当于现时饶平县中部地区。
浮滨文化是以广东省饶平县浮滨镇桥头村塔仔金山和联饶镇深涂村顶大埔山两批墓葬为代表的遗存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饶平浮滨、联饶两地的墓葬群遗址及其遗物所反映的文化,其年代约在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同类的器物在粤东和闽西南相继都有发现。“但饶平县发现的比较集中和成套,20世纪90年代,考古界取得共识,将这一考古学文化用最初发现地饶平浮滨进行命名,定名为’浮滨文化’,它见证了三千多年前有人类在饶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活,凸显浮滨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接待我的刘小兵馆长热情地做了介绍。
别看这是一个县级博物馆,但馆藏文物可谓琳琅满目。它一共有918件馆藏文物,其中有珍贵文物303件。有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级文物20件、国家三级文物282件,这对于一个县级馆来说,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大口尊就是国家一级文物,它是最能代表浮滨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它为泥质灰硬陶,器表灰褐色,有酱釉。更令我意外的还有当时发现浮滨文化(墓葬群)发掘现场的相片。后来与饶平五中张要武校长说起这件事时,他说他曾到过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里面也有长期展出浮滨文化的展品,这更令我高兴。我问是否有拍下相片,他说有。于是,他从电脑里找出来并发给我。展品是陶豆,泥质灰硬陶,器表灰黄色,收颈,折腹,喇叭形圈足。这些当然是做为书中“浮滨文化”篇最好的插图相片。
我与刘馆长多年前就相识,到博物馆也不是第一次,但那时的博物馆藏品基本上都深锁楼宇里。从2016年潮州市启动“博物馆之城”创建工作以来,博物馆进行系统规划建设、布展,面貌焕然一新,馆内设展分为“浮滨文化”“红色饶平”“饶平史迹”“饶平非遗”等四大部分,一踏入博物馆,依次前行,饶平的前世今生,依次在面前徐徐展开,你会感叹先人的艰难,更会感知先人的智慧与伟大,文明正是由此而形成。
我在编写过程中到过乡村田野,访问贤达长老,其中有多人提到东官村的传胪府曾藏有一把长达近两米、重达100多斤的大关刀,相传是东官王三锡早年练武时所用。王三锡在清朝道光庚戌科中武进士第三名(钦点二甲第一名传胪),他身材魁梧、威武。道光皇帝意欲留用,进行面试,命王三锡在殿前舞刀献技。王三锡现场献艺,得道光皇帝赏匾“盛世英才”,并钦点为传胪,留在身边当侍卫。
传胪府的大关刀在20世纪50年代被上面收缴,至于大关刀在哪里,述说者只是模糊地说听说被县博物馆收藏。于是我与同事王静君再次到县博物馆看是否有这把大关刀。听了我们来意之后,刘馆长说是有与描述一样的一把大关刀,但由于没有原始资料记载,他们也不知道这把大关刀从何而来,更不敢断定这就是东官传胪府的那把大关刀。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高兴。两位工作人员从房间里将大关刀抬出来放在大厅中,为了更仔细地描述大关刀的形状,我们进行具体丈量,大关刀全长296cm,刀柄部分长198cm,刀刃部分长98cm,刀柄周长20cm,刀柄与刀刃接口部分由双环组成,小环周长30cm,大环周长38cm,刀刃连接大环部分宽12cm,刀刃中间至顶端呈凹凸型,凸起部分宽度分别为17cm和16cm,中间凹入部分宽度为15cm,在刀刃中间顶端分出一个小刀刃,小刀刃刃尖与主刀刃部分宽度30cm,在主刀刃顶端与小刀刃顶端均有一小孔,可结缀装饰品。刀刃呈弧形,刀刃及刀柄全部由实心铁铸造而成,我亲自试了一下,竟然费了好大力气才抬起一半,这重量100斤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上次接到刘馆长电话,说是市博物馆正在开展《潮州文物志》(金石篇)编纂工作,市文物专家和县博物馆前往石壁村制作“赖厝桥”(明正德十一年建造)修桥碑记、汉塘村“奉抚院府县严禁大斗碑”(康熙五十八年立)和灯塔村“天褒孝节”(清乾隆三年建)匾额拓片。刘馆长说这是他看了我编写的《行走浮山》之后,觉得里面这些内容很有必要将其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