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知道“樟林”,是因为有一伯父在那开客栈,并且开花结果,落地生根,如今遍地花繁叶茂。伯父早逝,堂兄弟姐妹与我辈往来甚少,竟成生疏。然,樟林,却不时成为我们念想的话题。
周末闲暇,萌发出去走走,突然想起“樟林古港”。从攻略上发现,它曾经是粤东第一大港,有“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的美誉。“红头船”北上南下,潮人因之闯荡四海。“红头船”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古港之中,一艘“红头船”象整装待发的壮士,意气高昂般随时准备奔赴前方,延续着未尽的使命。
母亲同行,问起路程。我说差不多三十五公里,母亲再问多少“铺路”。母亲上了年纪,只用“铺路”问行程。我说大约七“铺路”吧。母亲说太远了,不去也罢。我说开车不用一小时可到。
坐在车里,母亲饶有兴趣回忆当年我家娶嫂子的事,时父亲外出做戏,遂让母亲到“樟林”伯父家放请柬,父亲只告诉母亲伯父所开的客栈在一叫“柴桥头”的地方,甚有名气,尽管伯父早已仙逝,然伯母尚在,要母亲到那儿一问便知。母亲叫上表哥,骑着自行车载她从家乡出发,骑了三“铺路”到府城,再骑七“铺路”便从府城到“樟林”。母亲笑着说,二处相差不多远的路,以前是从早骑到晚,现在却免用一点钟。
母亲所说的“樟林”,从音识字上是“庄林”,是一直以来的叫法。我们即将游玩的“樟林古港”中的“樟林”,照字读音,概与“庄林”无关,经母亲这一说,可也把我弄糊涂,“樟林”和“樟林古港”是二地还是同一所在呢?一心疑惑开着车往目的地前进。
到达“樟林古港”停车场,但见广场上石碑巍立,再一望,见攻略中的“红头船”停泊于水中。近水,诚是意外,说是古港,竟然只有一段长不足200米、宽不上20米的平静无波的小溪,当然,看不到的,还有被川流不息的公路桥梁所掩盖、通往海洋的流水。即便如此,让人难以想像此处曾是船来舟往、熙熙攘攘的通往世界各地的港口,曾是迎来送往的所在,曾有多少过番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发生过。
缘溪岸而行,当年的风物,现存的建筑,似乎与我解说着她昔日的历史,当年的鼎盛。
新兴街口的永定楼,高不过八米,建于清代,是当年的货仓和航标,据说,楼外的航灯一点,船到南澳便能看得到,照此推论,时下永定楼前的一切当代建筑,俱是填海所建的,可真是岁月推移,沧海桑田。新兴街东门不起眼的樟林海关税馆,当时征收往来船只的税收,便等于澄海海关的税收,占广东全省的五分之一,税收体量之大,反证了昔日的繁忙、繁华。斑驳分层的海堤,是海水侵浸的痕迹。堤脚的拴船石柱,留下绳索的道道勒痕。海堤踏头下的露天戏台,原是水系,深过海仔,诚然,水之不深,是不足以停泊吞吐量巨大的红头船的,而且不是一只,是来来往往的一批,还是一段很长的历史时间。三株古榕盘旋于岸上,见证着港口忙碌的昔日。
堤岸上一座铜雕,雕塑着“父儿母仔”三人。大致是红头船将要出发,背着市篮、手拿雨伞即将远行的过番人急欲上船,而他的衣裾却被他年幼的儿子紧紧拉着。儿子拉着父亲、望着父亲,似哭求着父亲不要出远门,似乎在说我不愿意做“留守儿童”。儿子一手拉着父亲,另一只手为怀孕的母亲拉着,只见母亲拿着手帕擦拭着欲滴的眼泪,似阻止儿子别耽误父亲的行程,可又依依不舍,一副欲去难让去、欲留难以留的左右为难神情。同样左右为难的还有她的丈夫,他有万语千言,可是年幼的儿子是不会理解大人的世界的。他的眼神告诉儿子,父亲是多么的无奈,如果在家乡能够赚食以换一家生计的话,又何必千里迢迢远涉重洋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又何必抛妻弃子失却家庭温暖而去寻找一处三餐尚不知着落的异乡?他只能告诉儿子,父亲坐上这只漂亮的红头船,出一趟远门,赚了钱就返来,然后会买许多的“物食”给你“等路”,还有给你的弟或妹,你好好等着父亲返来,“孬除人”,要听话。当红头船一起航,海水便隔开一家人。
一座铜雕,一场生离死别,诉说着过番潮人的辛酸苦辣,历史重复多少?不得而知。潮人为生计,望着未知的、航海凶险的、不可为而强为之的过番路,一个接一个、一代接一代向世界寻求发展,其中之艰难、之困苦、之发奋、之拼搏凝聚为精神,似红头船不畏风浪勇往直前一般,冲向世界,现今似繁星,闪烁在世界。
风物无声地解释着我的疑惑,坐在古榕下,冥思着眼前古港的曾经,仍觉不过意,与同在榕树下闲坐的老者攀谈起来。老者八十出头,甚是健谈。他说后生时在此港口撑渡为生,眼前的道路,当年的水域,水不知偌深,反正二竹竿长还不见底,现在可是山移水改了。几十年还是深港,别说一二百年前了。我试着问岂有一个叫“柴桥头”的地方,老者指着路的前方,说距此不到三百米,以前是车水马龙的码头,现在呀全是厝屋。老者除了感叹还是感叹,可于我,在不经意间又一次释却心中的存疑,原来母亲所说的二地,究竟是一处,只是不知“庄”字读音因何而来。回头问母亲,想不想去“柴桥头”找亲人,母亲说太久没有来往,不找了罢。既然如此,踏上归途。
(许镇焕)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