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风气
发布日期 : 2023-08-13 10:00:58 文章来源 : 潮州+ 潮州日报客户端

就在文学人士、电影人士纷纷踏足上海之时,潮州的绘画人士,也不甘后人,他们背起行囊,飘然而至,也来到沪上。这些青年学子,痴迷海派,追寻任伯年、吴昌硕、蒲华、虚谷,也仰慕刘海粟,听多了他的故事,愿做他的门徒、弟子。

说起来,潮州的绘画,自有悠久的历史。在潮州绘画史上,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署名绘画墨迹,是明代吴殿邦的墨兰。斯图兰叶飘举,山岩盘踞,行笔苍老秀润,气势雄浑阔大,完全可以与元代赵孟頫、明代周天球的兰竹相媲美。

清初陈琼画的飞禽是潮州空前绝后的杰作。他的雄鹰图,画一羽雄鹰企立于海边礁石之上,抬头远眺,气魄雄伟,脚爪之鳞状、大腿之羽毛、目珠之玻璃质感、喙尖之坚硬锋利,都描画得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与明代林良的双鹰图相比,鹰的雄姿造型较为细工,因而质感更胜一筹。

潮州绘画,受海派的影响最深,其次闽南。闽派画家房修,于前清康熙年间,从福建迁居潮州城里的马房巷。坊间有传,房修来潮,颇引人注目,因为他与众不同,“入城挑十三担画稿”。可见他创作力之旺盛。房修落籍潮州,曾设帐课徒,传授闽派画法。黄璧、陈琼、李灿、赖焦等,均得到他的亲授。

岭东一带广受海派之影响,首先也是因为有海派画家进入潮州。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之潮州城,不但吸引洋人,也吸引众多域内的艺术家,他们到潮州落户,以图发展。

当时,南京杨国崧便于清末,举家迁居潮州,落户潮州新街府仓巷。杨国崧与任伯年亦友亦师,收藏任画甚多。长子杨栻,绘画承接家传,直入任伯年之室。次子杨棫,画也大气,1931年,兄弟俩作品均入编《岭东名画集》。杨氏父子三人,均是潮州专业画家,存世作品颇多,一看便知是海上任氏真传。三人的艺术活动,对岭东地区影响殊深。

饶宗颐是杨栻的入室弟子,一直念念不忘作画功夫乃起源于杨师画室。2004年为杨栻画集作的序中写道:

余年十二,亲灸先生之门……家藏名作,任画尤多,供余泛览。故余自少为擘窠书、能站立抵壁作山水大画,实植根于是。

潮州学子到上海求学绘画,首开先河的,是潮州城内的王显诏。1922年,他进上海大学美术专科班,1924年毕业后回到潮州执教。他的墨竹誉播全国,一次在上海笔会画竹,沪上的诸多画竹名家,都请王显诏率先开笔。第二人为揭阳的林受益,1923年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潘天寿等,三年毕业,刘海粟为他的画题字“高秀苍浑”。第三为揭阳刘昌潮,1927年考入上海美专,1930年毕业,以墨竹行时名世,天安门城楼,曾悬挂他的墨竹。

那个年代,潮州学子就读上海美专,有一百多人,后来声名较著的,还有陈文希、王兰若、李开麟、许良琨、杨思园、郑奕辉、黄家泽等。这批学子沟通了上海与潮州的画学关系以及人际关系。

1931年,由孙裴谷、范昌乾、高振之牵头,在汕头文华图书公司出版了《岭东名画集》,名士吴子寿在画集的序中撰写:

他日岭东画家作品,抗衡于域中。

岭东画家集结在一起,成为一个流派、画派“岭东画派”,正是形成于此时。后来,广州艺专校长、国画家胡根天看到了这个流派的一个画展,曾评说:“从这个画展,可以看出岭东画风与岭南画风的不同,有它的独特艺术风格。”

岭东画派早期的画家,多出生于清代。晚近的画家,多出生于二十世纪初。那时,中国画所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巨变,正好贯串了他们的艺术创作全过程。

这也正是岭东画家之所幸,岭东国画因与海派“联婚”而上了层楼,发生了质的变化。后人曾有评说,谓:

百年来岭东这批学海派的画家、画作,呼之为“岭东画派”也未尝不可。他们同一地域(岭东);同一时代(二十世纪);有共同思想(追求传统笔墨);有共同师资(上海画派),这些条件足以构成一个画派。

美术史家孙克亦说过:“过去只知岭南不知有岭东,岭东应与岭南并存,岭东作品更有传统笔墨。”

一时之风气,余韵仍袅袅,岁月已逝矣,精神长不朽,今天的人们,更记得他们的开拓之功而光大之……

作者|黄国钦

编辑|郭洵汐

审核|庞磊成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