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义,从没缺席
发布日期 : 2023-08-13 10:01:03 文章来源 : 潮州+ 潮州日报客户端

《赵氏孤儿》——我指的是戏曲的《赵氏孤儿》,因戏曲传播,早已成为“文学经典”,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戏曲《赵氏孤儿》与历史上的“赵氏孤儿”真实事件大相径庭,相去甚远。但,人们记住的是戏曲版《赵氏孤儿》的故事,虽然戏曲版来自元杂剧,后来各地根据自己本土剧种改编成各类戏剧。有京剧、秦腔、豫剧、潮剧等。

我是听潮剧而熟知《赵氏孤儿》的。

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戏剧中悲剧的一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潮剧《赵氏孤儿》的改编基本保持原剧剧情以及感情基调。

戏剧《赵氏孤儿》表现的价值取向,使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文学地位,王国维称为“既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有人甚至把它赞美成:“来自东方之神”。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五幕剧本,是中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在英国文化界引起巨大反响。他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

欧洲人特别推崇《赵氏孤儿》,是因该剧表现出来的浓烈的“道义”精神文化。不同的国度,迥异的文化,但人类最根本的感情依托、精神依归,是相通的。

少不经事,听潮剧《赵氏孤儿》,常常会有一些奇异的想法,听着听着,突然就会冒出一些疑问,甚至“质疑”来。

比如,《赵氏孤儿》这出戏,当时最大的疑惑或叫困惑,就是关于“献出赵氏孤儿”一节。权臣屠岸贾陷害赵氏孤儿一家,为绝后患,千方百计搜寻被带出宫的赵氏孤儿,斩草除根。甚至恶毒地屠杀国内与赵氏孤儿同龄的婴儿,真正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为保全赵氏孤儿,不负忠良所托,草泽医人程婴与公孙杵臼密谋合计,决定作出自我牺牲,将与赵氏孤儿同龄的亲生儿子,冒名顶替赵氏孤儿,献给屠岸贾。程婴牺牲自己的儿子,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凭着超人的勇气和隐忍的智慧,最终和赵氏孤儿为国锄奸,为赵家报仇雪耻。

潮剧《赵氏孤儿》是一部经典剧目,除了得益于原剧——元杂剧《赵氏孤儿》本身就是一部深刻影响世界戏剧界的伟大剧作,还有,就是改编也好,作曲也好,演员也好,都是成就这部经典潮剧的重要因素。从小听,直至现在,怕不下几十遍。

现在,回到小时候那个突如其来的疑问:程婴献出自己的儿子,冒名顶替赵氏孤儿“慷慨赴死”,虽可歌可泣,大书特书,但未免太“傻”了?当时的想法是:都是孩子,都是一条活生生、活蹦乱跳的生命,怎么就舍得牺牲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儿子留下来,献上赵氏孤儿,把自己的儿子“假想”成“赵氏孤儿”,同样苦心孤诣、不遗余力培养成才,将来不同样可以替赵氏一家报仇雪恨?

这是少时对《赵氏孤儿》的真实想法。那时,没觉得幼稚,反而觉得更符合人性,更顺应人情。程婴的做法真的有悖人情之常了。我甚至觉得编剧过于残忍,置“同情心”“同理心”于罔顾,为了制造一场“可歌可泣”的悲剧事件,过于生硬做作,“没心没肺”。那时候,完全心疼程婴的儿子,刚出生不久,就要为一场可歌可泣的悲剧事件舍生取义,走向道义的祭坛。

程婴的儿子还小,襁褓之中,死时,也许不觉出多少的痛苦。但,闻者,见者,凡有同情心、同理心,无不扼腕痛惜,心如刀绞!

漫漫历史,大概不会永久记下一个痛失儿子的父亲的苦痛,大多观众,听众,只会为程婴感天动地的道义所感动,为赵氏孤儿的人生走向和最终结局牵肠挂肚,不会想到一个大义大德的父亲内心的隐痛。

多年以后,听了无数遍潮剧《赵氏孤儿》的我,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个人沉浸在最后结局那种悲欣交集的剧情中,听到赵氏孤儿悲痛大呼“爹爹”时,程婴悲从中来,颤声叫了一声“儿呀——”已为人父的我猛然醒悟:程婴这一声“儿呀——”不仅仅是回应赵氏孤儿,分明是竭尽内心所有的源自一个父亲天然的爱的呼唤!尘埃落定,使命完成,他自己的儿子却永远定格在襁褓之时,定格在十几年前,再也回不来了。程婴的苦痛是何其孤独!谁也无法理解并安慰这个孤独无助的父亲!所以,当胜利来临时,这个孤独无助的父亲注定会死去。

少时,我为程婴在胜利落幕时死去感到惘然,失望。更为程婴愤愤不平,凭什么经受艰苦卓绝的忍辱负重后,迎来欢悦胜利时,却让程婴死去?

厚道吗?公平吗?

但在那个宁静的晚上,那个适合情感沉淀的晚上,我心结顿开:胜利之后的程婴,死,是必须的,必然的!他不死,必定面对无尽的孤独和苦痛。他必定死于内心无边苦痛和无尽折磨!

你无法想象一个父亲将面对无数个茫茫深夜,孤独而痛苦地舔着失子之痛。他能活得舒坦、自在,心安吗?

之前十几年呢?程婴凭什么活下来?不是我们后人熟知《赵氏孤儿》的故事之后给出的评价“道义”“使命”吗?

是“道义”和使命,让程婴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活下来!这也是西方国家推崇《赵氏孤儿》的真正原因——该剧表现的悲剧文化色彩——道义精神贯穿其中!为了“道义”,“家国情怀”,一批心怀“道义”的人前赴后继,慷慨赴死!

也就是这时候,我完全明白了程婴忍舍亲生儿子而保全赵氏孤儿的衷心!

假如,程婴耍小聪明,狠心献上赵氏孤儿,把自己的儿子当“赵氏孤儿”抚养成人,剧情就是另外的走向,怎么走,都不可能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赵氏孤儿》。程婴不再是《赵氏孤儿》的程婴,程婴的儿子不可能成为“赵氏孤儿”,历史更不可能诞生一部名垂千古的经典伟大剧作!推动人类进展、历史发展的“道义精神”也会因人性美好一面的泯灭而泯灭!

历史没有“假设”,人生没法“重来”!

但,道义,从没缺席!

感谢并致敬《赵氏孤儿》原剧作者纪君祥,为我们留下可歌可泣的伟大经典剧作——《赵氏孤儿》!

作者|陈树彬

编辑|郭洵汐

审核|庞磊成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