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群:票友小议
发布日期 : 2024-05-24 10:59:57 文章来源 : 潮州+ 潮州日报客户端

票友小议

□ 李英群

近些年来,潮汕城乡出现许多由潮剧爱好者自愿组织的演唱小团体,有社团组织的,也有家庭式的,不少称为曲社,更多是未定名称。他们是一批戏迷,却不称流行的粉丝,而是借用京剧等北方剧种用的称谓叫票友。

票友从80高龄到10岁小童,不定期活动。在专业潮剧处于低潮涌现这一大批活跃于城乡的票友,加上公共传媒的助阵,空前热闹,蔚为壮观。有人甚至说“潮剧的希望在民间。”

这现象令人欣喜,值得议一议。

中国戏曲界人士向来乐于把自己称为梨园子弟,把唐玄宗李隆基奉为戏曲鼻祖。其实,当时在京城梨园养有300艺人,个个技艺高超,但只是奏乐和唱歌,准确点应称为演奏家和歌唱家,不能叫戏子或演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戏曲团体。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戏曲,必须有完整的剧本,有角色齐全的演员,有专用舞台,有买票入场的观众,自然也就有一众票友!

这种真正戏曲的出现,应该到了宋元时期,是中国的城市市民阶层出现之后。

票友都是戏迷,这一群体的出现必须有主客观两个条件:客观上,戏曲魅力和影响力,令许多观众入迷;主观上,这些人必须有经济力,有文化修养,有鉴赏力和模仿力。这些人,在当时,不是乡村农民,而是城市居民。

在我国,城的出现很早,但在汉唐及以前,城不能称为城市,城是统治者的行政中心,城墙是来防御外敌保卫统治者的。没有市场经济,只能称为城堡。到了宋代,随着城中工商业的兴起以至繁荣,人口也迅速增加,形成一个庞大的市民阶层,真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不仅人口密集,而且聚居着大批有钱有势的官员富豪及掌握文化知识的文人士子。即便是一般市民,也比农民更有钱有闲。乐于进行文化消费,这大大促进戏曲的发展,也催生了一个新群体:票友。这批人看戏、迷戏,还学唱戏做戏。入迷到一定程度,非得自己亲自进场过过戏瘾。这类人,宋元时多称“子弟”,到明代多称为“串客”,清代以后,就有了“票友”之称。南方地区也称为“玩友”,昆曲爱好者则称为“曲友”。他们进行演唱活动,则称之为“串戏”“玩戏”“玩票”等,犹如我们当下说去“唱曲”一样。

票友玩票,核心是玩,他们不同于谋生养家的艺人,纯粹出于爱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加上他们有钱有文化,请专业名师授课,出现了好些水平堪比专业名角的著名票友。这些人的影响反过来对专业艺人是一种促进。票友中还有一些有心人,为戏曲艺术的整理、保存、传承、推广做出贡献。清代中期有一本总结昆曲表演经验专著《明心鉴》,是古代留下的唯一一部戏曲艺术专著,其内容讲授者之一俞维琛便是苏州一票友。到了近代,票友中的一些热心人,还于民间搜集、整理失传剧本,记录曲谱。甚至写艺术论文与专业艺人交流。总之,票友在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潮剧票友群体的出现,跟历代有相似之处,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有点不同的是有许多专业人士的主动辅导。我以前在剧团的许多同事。退出剧团之后,许多都加入这个行列,办班授课,深入民间,许多票友已远不是坐唱,而是粉墨登场,师生同台。有的票友,水平直追专业艺人,被邀请到各地去表演,广受欢迎。

我觉得,票友现象的出现,会对日渐式微的专业潮剧的再度繁荣起极大的促进作用。单从票友们的传唱最多的选曲,就会让专业人士猛省。我曾与一些在文艺部门担责的朋友说:你们组织一次潮剧十大金曲的评选活动吧,让民间投票。

当今被传唱最多的唱段,几乎都是广东潮剧院金色十年的作品,词曲皆出自名编剧、名作曲家之手,首唱也是名演员。这些作品,风格鲜明,百听不厌。

票友们的选择,至少给专业从艺者和领导者以启发:潮剧要繁荣,要出戏出人出风格。

编辑|张泽慧

审核|詹树鸿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