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千秋虔俎豆 应知多士庆弹冠——凤凰洲奎阁史略
发布日期 : 2024-07-21 08:47:41 文章来源 : 潮湃 潮州日报客户端

自是千秋虔俎豆 应知多士庆弹冠

——凤凰洲奎阁史略

□ 陈贤武

科举考试从制度上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界限,在封建社会中后期逐渐凿出了一条正常而狭窄的社会流动通道。自唐宋以来,科举已成为寒士跻身官场、猎取爵位、施展抱负的最重要途径。“非是途也,虽孔、孟无由而进。”(明·艾南英《前历试卷自叙》)科举考试带来的科举功名是读书人获得特权的制度保障。民间有谚语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形象描述。“凡于科试,即预士流。”(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即或没有获得正式科名者,由于参加考试进入科举的征途就意味着拥有了猎取功名富贵的可能性,所以只要参加了这场科名的争夺,也就享有一定的“特权”,还可以泽及家人。而对于获得进士功名的读书人来说,其人生前途更是无比光明,社会上也就出现了对科名无比崇拜的现象。

凤凰洲奎阁

早在宋太宗朝后期,就已“秉笔者如林,趋选者如云”(《宋史·梁颢传》)的科举盛况,考取进士难度之大简直难以想象!即使学问再好的举子也无法把握自己在科场上的命运,因此,他们在皓首穷经的同时也需要寄托于神灵来“平静”长时间备考、应考下的心态,缓解过于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压力。随着科举考试制度越来越健全,考试环节也越来越多,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满盘皆输”而与科举及第失之交臂,诸多不确定因素也大大拓展了科举迷信的市场,这是其社会历史原因。

文昌帝君是道教尊奉的神灵。文昌星是文运的象征,原本是星官名称,它不是一颗星,而是由六星组成,形如半月,位于北斗魁星前,因与北斗魁星同为主宰科甲文运的大吉星,所以常被人们与文曲星混为一体。其信仰与蜀中梓潼神张亚子有关,被道教吸收后,被尊奉为主宰功名禄位的星君,因迎合了读书人求取功名的愿望,所以广受尊崇,流传广泛。元仁宗时加封号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明代开始在学宫建文昌祠,有祭神仪规。明代中期名臣王鏊说:“文昌,先天之孔子也;孔子,后天之文昌也”,“大有功于儒教”。(《文昌孝经跋》)清代嘉庆六年(1801),将文昌列入国家祀典的群祀层级,下诏称“文昌帝君主持文运,福国祐民,崇正教,辟邪说,灵迹最著,海内崇奉,与关圣大帝相同,允宜列入祀典。”(《清朝续文献通考·群祀考》)咸丰六年(1856),由“群祀”升为“中祀”,朝廷颁发文昌乐章、祝文,形成与孔子等同的局面。自都城以及各府州县,莫不建祠崇奉,用意在于振扬文教、扶植纲常,故时人说,“文昌之祠遍天下”(清·朱鹤龄《新修文昌阁记》)。

在潮州,也同样情况,在乾隆《潮州府志·祀典》对府属各县有记载:

海阳:文昌阁,一在县学后,一在韩山,一在湖山,一在凤凰洲,一在龙溪都大鉴洲,一在东莆都金石宫,一在上莆都彩塘市,一在登隆都塘东乡。

潮阳:文昌阁,万历三十三年乙巳知县王训建,为县署儒学之障,上祀梓潼帝君,春秋二仲致祭。下为诸生会课之所。有祠租,旁竖碑记。两旁号舍三重二十一间。因飓风,阁毁。梓潼神像移祀乡贤祠。寇乱不戒于火,碑碣悉焚无存。康熙十三年甲寅,知县张宏美倡建,因乱中止。(光绪《潮阳县志·坛庙》:康熙“三十年知县臧宪祖就旧址鼎建。”“文昌庙,一在紫云岩。”)

饶平:文昌祠,在县治东门内。文昌阁,在儒学前。

大埔:文昌祠,在学宫前左,明万历三十年壬寅,知县王演畴、孝廉吴墀捐建。国朝康熙四十年辛巳,知县周际春重修。贡生饶华衮倡建奎星楼。

澄海:文昌祠,一在冠陇神山之麓,因迁斥废。(康熙《澄海县志·祠祀》作创建于明崇祯七年。)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知县章兆曾捐建。一在程洋冈丹砂寺,一在蓬洲鸥汀,一在南洋中社。

普宁:文昌阁,旧在城东之昆山,明崇正(祯)间知县杨大行建。后毁。国朝康熙六十年辛丑,知县罗秉琦,绅士方声亮、方宪韶等捐建于城隍庙左。文昌祠,在培风塔下。

丰顺:文昌阁,在北门外安敦岭麓,距城一里,总镇吴六奇建。

未列入的,在《县志》也有相应的记录:

光绪《揭阳县志·建置志》:

奎阁楼,在文庙之左,岿然杰构,道光十二年创建。

雍正《惠来县志·学校》:

文昌祠,在县南郊外前。甲申火灾。康熙二十六年,知县张秉政以旧时坐向未吉,今改坐癸向丁,丙子丙午分金,后扆五朝,前面瀛海双峰在右,云塔在左。祀文昌、魁星二神。春秋二丁设祭于此。门屋一座,后堂一座,左右二廊,为义学讲习之处。

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对《府志》则有所补充:

文昌祠,一在湖山,一在东莆都金石宫,一在上莆都彩塘市,一在登荣都山洋乡,一在登隆都塘东乡,一在东厢都涸溪堤,一在秋溪都新埠,皆各都讲睦会文之所。

奎阁,一在县学,一在府学,一在考院,一在道署,一在南门城角头,一在韩山,一在凤凰台,一在龙溪都大鉴洲,皆兼祀文昌。又案:县学、韩山奎阁,今俱圮。

“南门城角头”的奎阁即潮州内八景之一“奎阁腾辉”。岁月无声,当年海阳县留存下来的只有官塘镇北溪娘祠大桥旁、沙溪镇宝云寺之文昌祠及凤凰洲上的奎阁。

光绪《海阳县志·古迹略一》:“凤洲奎阁,即文昌阁,在城东南。康熙三十四年(1695),巡道鲁超建。后圮。雍正七年(1728),巡道楼俨、刘运鲋,知府胡恂,知县张士连重建。嘉道间递有修改。同治间毁于火。光绪二十三年(1897),巡道联元倡绅建复。二十七年春又毁于火。”联元《凤凰洲奎阁记》:“潮郡倚金山为城,凤水萦绕之,城东曰韩山,西曰西湖山。东南地势较低,是为凤水之洲。其上有巍然崛立者,曰奎星阁,康熙三十四年巡道鲁超建也。志称:自建此阁,人文乃盛。”明·王临亨《粤剑编》卷一:“凤凰台,在鳄溪下流,当城之巽方(东南方),盖江中一洲也。好事者构杰阁,以奉文昌神。”考是书为撰者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使粤时所记,则在万历年间阁已存在,而不是清康熙年间方创建。先贤林熙春《修凤皇台兼建文昌阁募缘疏文》有:“前台仍旧,复三十载之弘规;后阁维新,开千万年之景运。祀从魁斗,意主文明。非壮丽无以重观,苟卑陋安能致远。是用抡瑰材(选择珍奇的栋梁材)而僝梓匠(齐集木工与匠人),运心上之经纶(抱负与才干);悯农事而食子来(民心归附),建潮东之保障。上栋下宇,重檐列自云间;直槛横栏,干栱叠于日下。”康熙《潮州府志·人物列传》说他居乡“倡建凤凰台、三元塔,修玉简塔”,考林熙春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因忠谏被贬,遂告病离职返乡。二塔分别成于万历三十五年、万历三十九年,《粤剑编》所说“好事者”无疑即林熙春了。此外,庵埠大鉴洲文昌阁也是其所倡建,有《大鉴洲文昌阁募缘叙》《文昌阁上梁疏文》《请陆太尊文昌阁落成》等文章。

阁的风貌,清·林大川《韩江记》卷四有描述:“文阁,三层。……屹然独立,为一郡之文峰。潮之科名,自此日盛。阁外邱步琼书‘诗天酒地’。下层祀吕仙,联云:‘一片婆心,要提醒世人,莫争虫蚁是非,酿成恶渚;三更剑气,偶遨游海上,来看鱼龙变化,飞过仙桥。’杜龙章、刘于山二人合撰。中层祀文昌、关帝,峨眉张熙宇题‘经文纬武’,联曰:‘允文允武;乃圣乃神’,此系古联,移来恰好。上层魁星,金山张中阳题‘文耀丽天’四字,联云:‘彩笔昔曾干气象;文章新人有光辉。’集句也。”

阁屡建屡毁,因是砖木结构,除受台风、洪水影响外,更在于香火旺盛之缘故。“雍正七年重建,庚戌捷南宫(八年中进士)者十人”,而一旦被毁,则“都人士以为人材之衰,盖由于此。理或然也。”使地方长官不得不顺应民意,主持重建。(联元《凤凰洲奎阁记》)1999年,潮州市在原“凤凰时雨”旧址修建凤凰洲公园,奎阁得于重建,按照《韩江记》所载予以修复,重现耸阁三层,八面攒尖宝顶,典雅古朴,峻凌飘逸,巍峨壮观的名胜建筑。一楼供奉五“文昌”之一纯阳帝君吕洞宾;在二楼供奉有文昌帝君及文衡帝君关云长;三楼供奉的是魁星星君,作为赐科试第一的神灵,被人们尊为文运之神。魁星点斗瑞应图和读书人信奉魁星的风俗早在宋代就已出现,在明、清时期大为流行。俗就“魁”字取象,造为鬼举足而起斗之像,立于鳌头之上,一只手捧斗,另一只手执笔,一只脚向后翘起如大弯钩,其相貌如宋代徐元杰《魁星赞》中形容:“头发蓬松,形骸卓缩。瞋目怒眉,拈手弄脚。会看一踢北斗翻,恁时与我露头角”,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寄寓着人们通过科举成名,升迁晋爵的企盼。

《合修凤凰台文阁暨重建郡明伦堂两庑碑》残碑拓片

今存奎阁内壁的清乾隆二十年(1755)《合修凤凰台文阁暨重建郡明伦堂两庑碑》残碑中有“胜地作人,惓惓不倦,都人士弦诵兴思,文品益懋,不徒婆娑簸珠,景赵子(赵德)之风行”,藉此祝奎阁长存人间,潮州文运昌盛!


编辑|张泽慧

审核|庞磊成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