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楚楠:潮州口语和韩愈诗文(中)
发布日期 : 2024-07-28 10:50:56 文章来源 : 潮湃 潮州日报客户端

潮语口语与韩愈诗文(中)

□ 曾楚楠


三、饫、糠糜

韩愈《送穷文》曰:“饫于肥甘,慕彼糠糜。”(文中起首有“元和六年正月己丑晦”、“吾与子居,四十年馀。”句,据宋·方崧卿《韩文年表》,系于44岁时。)

饫yù,(潮音读【淤】),指“足;饱;肥美”。潮人谓“肥美、很腻”为“饫死”、“过饫”。《送穷文》提供了范例。经常吃食“肥甘”之物,会“慕彼糠糜”。潮语称粥为“糜”,糠系“稻、麦、谷子等子实上脱下的皮或壳。”“糠糜”是指极粗劣的食物。韩文意为:经常“饫于肥甘”,倒羡慕起粗劣的食物。(糠,根本不含淀粉等,是喂养家禽的饲料。饥荒年人们“饥不择食”,才想起“糠糜”来。“糠糜”亦属潮州方言词。)

四、徵逐

韩愈于元和十四年(819)十月量调袁州刺史以后,路上闻好友柳宗元噩耗,抵袁州作《柳子厚墓志铭》。文中曰: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示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髪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又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唐·刘禹锡在《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中说:“子厚(宗元字)之丧,昌黎韩退之誌其墓,且以书来弔曰:‘哀哉!若人之不淑。吾尝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司马相如之字),崔、蔡不足多也。’安定皇甫湜于文章少所推让,亦以退之言为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亦云:“此文亦在远贬后作,故尤淋漓感慨。”

韩愈《送穷文》嘲笑友朋“时穷乃见节义”之士的真面目,以“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为纲,鞭挞了一批“猪朋狗友”,其中类似“落井下石”等已成成语,至今仍显活力。潮州口语则注重“徵逐”(读【登逐】)一词,如:“我厄去‘徵逐’伊”(“我难得去‘徵逐’他”、“免用去‘徵逐’”不用去“徵逐”)等。

五、尔(爾)汝

韩愈《听颖师弹琴》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钱仲联先生《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引方世举[注]:“李贺亦有《听颖师弹琴歌》……则颖师是僧明甚。盖以琴于长安诸公求诗也。(李)贺官终奉礼(郎),殁于元和十一年,作诗时已病,而公当被讒左降。”据方崧卿《韩文年表·元和十一年》:“正月拜中书舍人。五月,坐议伐蔡(州),以他事降太子右庶子。”诗曰: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爾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琴,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昵昵:或作“昵昵”,或作“呢呢”。《释名》:“昵,近也。”)

钱仲联先生在《补释》中引《世说新语·排调》:“晋武帝问孙皓(原为三国·东吴主):‘闻南人好作《爾(简化字为“尔”)汝歌》,颇能为不?’《尔汝歌》为古代江南一带民间流行之情歌,歌词每句用‘尔’或‘汝’,以示彼此亲暱关系。此(特指韩诗开头两句)取其义。”

潮州口语把“擦拭”称“㧫”(潮音读[耳]),如用“橡皮擦”擦拭掉叫“用树泥㧫㧫掉”。擦不干净、留下痕迹叫“㧫晤去”、“㧫㧫”(与“尔汝”同音)。由于“爾”与“汝”均有“你”的意思,却从笔画、结构等字型方面大不一样,故“尔汝”一词,北齐·颜子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人事,多由内政……唱和之礼,或‘尔’‘汝’之。”意为:夫妇之间不拘礼节、多以‘你、我’称之,模糊不清。潮音口语多从《颜氏家训》“尔汝”而有变“亲暱”为“模糊不清”的内涵。如言:“浙醋标放置久年,㧫㧫(尔汝)。”浙醋指什么?谁都知道,香醋以江苏镇江最出名,为何叫“浙醋”,呢?原来,《明史·地理志一》【镇江府】(原注:元镇江路,属江浙行省·明代乡贤林熙春在《感时诗(有序)》中说:“法坛必从吴浙至,珍馐每自海洋来。”意为:饮酒一定从江浙运来的名酒【法坛】。“吴”指江苏,“浙”指浙江。可证。)至于浙醋瓶的标识为什么放置久年呢?这与潮州饮食习俗有关。潮人的主食是大米,小麦(面粉)只是偶一为之。且小麦因受湿热天气影响,每市斤含蛋白质在7%以下,磨成面粉、擀成面条来“筋道”不足。(电视《弹面广告词》不是说:“下雪了,下雷了。弹面弹自雪中来。到北方去,看看北方的大雪,吃吃北方的弹面。这弹面,弹,弹,弹”嘛!”)潮人吃饺子、面条等面食,还喜欢放点香醋,故香醋商标存放多年,以致“尔汝”(有点模糊)。

韩诗末句曰:“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典出《韩非子·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这使我想起了1972年饶宗颐教授的话:“我在新加坡时心情不太好,那个时候新加坡政府压中国文化……我是那里唯一的中文系教授,而那里却又根本不提倡中国文化,只提倡中国语,没有‘文’……所以我的诗词集取名为《冰炭集》。”(胡晓明《饶宗颐学记·治学态度与方法》语。按:饶氏于1968年受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聘期九年,但第五年就回香港。《冰炭集》卷首诗为:“胸中罗冰炭,南北阻关山。我愁那可解,一热复一寒。”显然系从韩非子文、韩昌黎诗来者。)

六、腹内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关中旱饥,人死相枕籍。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因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中有句曰:“伏乞特敕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徵未得者, 並且停徵。”(按:该《状》有“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所未知者也”语,故皇甫湜《韩公神道碑》云:“专政者恶之,出为连州阳山(县)令。”盖为此也。)

上文之“腹内”一词,应指“已吃到百姓肚腹里面的粮食”。但南宋·朱熹在《昌黎先生集考异》中说:“按‘腹内’,谓应纳而未纳者。尝见国初时官文书犹有此语,如今言‘名下’也。”朱熹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距韩愈上《状》时已晚了327年,其时官方文书“在百姓腹内”已改为“在百姓名下”的惯用语,“雅正”是够“雅正”了,但在生动、贴切方面,似隔一尘,且用“名下”来代替“腹内”,也未尽妥帖。

腹内,专指动物的内脏(包括胸腔、腹腔),如猪腹内、羊腹内、牛、三鸟的腹内等(北方方言称“下水”)。在人体则称“肚内”“肚底”,更主要的是指明白事理的程度,倘若某个具体人不通情达理,好像古屋的阴沟被淤泥阻塞一般,潮人会说“伊肚内过淤渍(潮音读[瘀之3])。”相反地,某人明白情理,像屋宇空阔高爽一样,潮谚会赞美他:“伊肚内过康良(潮音读[胎安1 罗安5])。”

“腹内”,潮州口语多指菜式,“食为天”嘛。如言:“偷食鸡肝胗(潮音读[近]),心内知。”(偷吃鸡肝、胗,心知肚明)。“番梨炒鸡腹内(菠萝炒鸡内脏)”;“熬猪腹内(熬猪下水)”……等等。

从韩文之“在百姓腹内”到特指“菜式”,体现了潮州饮食文化的食材“物尽其用”的特色。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郭洵汐

审核|庞磊成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