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边摭拾丨曾楚楠:如果用“尼”字做偏旁……
发布日期 : 2024-08-25 11:13:56 文章来源 : 潮湃 潮州日报客户端

如果用“尼”字做偏旁……

□ 曾楚楠


“尼”字的本义有多少?据《汉语大辞典》的记载,基本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是“安定,平和”。《隶释·汉山阳太守祝睦后碑》有“竟界尼康”之句。二是梵语“比丘尼”的省称,俗称尼姑。唐·韩愈《论佛骨表》:“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三是孔子字仲尼,简称为“尼”,所以许多词语都以“尼”为标识,如尼父(甫)、尼丘(山、峰)、尼聃(孔子和老子并称)、尼轲(孔子和孟子的并称,轲是孟子之名)、尼圣等等。

“尼”可读仄声nì,(潮音读[鲵])一是有“阻止、阻拦”义。《墨子·号令》有“当路尼众”之句。宋·王应麟《困学记闻·考史》:“召洪君畴长台端,御史自造谤诗,以尼其来。”明·高攀龙《三时记》:“明日大雪,思湖上之胜,神兴飞舞。而苍头倦游,卒为所尼。”等等。而“尼行”一词(意为停止或阻止前进),今还在使用。(宋·刘克庄《居厚不果行次韵》诗之二有“祖帐方涓吉,公车已尼行”之句;《清史稿》亦有实例。)二是通“昵”,有“接近、亲昵”之义。《尚书·高宗彤日》:“典祀无丰于昵。”唐·孔颖达[疏]:“尼与昵音义通。”

如果用“尼”做偏旁,与“口”字结合、组成“呢”字,“呢”可读平声nī(潮音读[尼])。表示一种毛织物,如“呢子大衣”、“呢绒”等;二是“呢喃”,形容燕子的叫声。宋·刘季孙《题饶州酒务厅斋屏》:“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亦读仄声nì(潮音读[尼7]),用于助词。据《现代汉语词典》所载,主要有四种情况:1.用在疑问句的末尾,如“这个道理在哪儿呢?”“你学提琴呢,还是学钢琴呢?”“人呢?都到哪儿去了?”“他们都有任务了,我呢?”2.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确认事实,使对方信服。如:“收获不小呢!”“晚场电影八时才开呢。”“远得很,有两三千里地呢!”“这个药灵得很呢,敷上就不疼”等。3.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动作或情况还在继续。如:“她在井边打水呢。”“别走了,下面下着雨呢。”“老张,外边有人找你呢”等。4.用在句中的末尾,表示停顿(多对举)。如:“如今呢,可比往年强多了。”“喜欢呢,就买下,不喜欢呢,就别买”等。

“呢”,字,在潮语中还可读为[奶],指猫咪。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姑娘宠爱的猫儿不见了,心急如焚,看见路旁坐着一位老者,便问他:“你岂有看见我个‘奶’(平日呼唤小猫为‘奶’,习惯改变不了)?”老者说:“阿伯正经人,怎(读 [助])有看着你个‘奶’!”故事归故事。林朝虹、林伦伦编著《全文潮汕方言歌谣评注》第七辑《儿童之歌·呢呢呢》:“呢呢呢 (读[奶]),呼(读[圈])猫来上市,买个猪头独只耳(读[弦6]),头路行,头路舐(潮汕方言:边行边舐),舐到厝内存无点仔纟聂(读[奶])。”可证。

如果用“尼”字和“水”旁结合成“泥”字(ní,潮音读[尼]),就有几种情况:

1.指渗水的半固体状的土。如:泥巴、泥坑、泥垢(泥和污垢)、泥浆(粘土和水混合成的半流体)、泥盆纪(“泥盆系”同。古生代第四个纪,约延续五千万年。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厚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並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动物界中菊石类开始出现,腕类和鱼类很发达。)、泥石流(山坡上大量泥、沙、石等碎屑物质,经山洪冲击而形成的短暂急流。)、泥潭和泥塘(烂泥淤积的窪地)、泥泞(因有烂泥面不好走。比如“雨后道路泥泞”。亦指淤积的烂泥,如“陷入泥泞”。);泥沙俱下等等。

2.半固体状的像泥的东西。如:印泥、枣泥、蒜泥、泥金(一种用金属薄片制成的、糊状的颜料,用来涂饰纸张或调和在油漆里涂饰器物)……

3.与泥巴有关的职业或工艺。如:泥工、泥水匠、泥腿子(旧社会对农民的蔑称)等。又如:泥塑(民间工艺,用粘土塑成各种人物形象)、泥胎(尚未用金粉或金薄、颜料装饰过的泥塑偶像)等。

4.其他。如泥疗(一种医疗方法)、泥炭(炭化程度最低的煤,像泥土,黑褐色。亦叫“泥煤”),等等。

“泥”,读去声nì(潮音读[腻]),1.指用土、灰等涂抹墙壁或器物,如言“泥墙”、“把炉子泥一泥”、“窗户玻璃的四周都用油灰(腻子)泥上”等。2.指固执(拘泥古代的制度或说法,不知道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变通)。组词如:“泥古”(宋·欧阳修《笔说·驷不及舌说》:“泥古之士,学者患之也。”王安石《乞皇帝御正殿复常膳表》之二:“礼贵从宜,事难泥古。”等)“泥古不化”(清·梁章矩《退庵随笔·知兵》:“兵家成书具在,师心自用者非,泥古不化者亦非。”等)3。泥首:以泥涂首,表示自辱服罪。《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论》:“及其谢臣属,审废兴之命,与夫泥首衔玉者异日谈也。”“泥頭”同。后亦指“顿首至地”。)4.又与“人”旁组成“伲”字(方言),指“我们”。“泥”字还可读nǐ,niè(同“涅”),nìng音(略)。

“尼”字与“心”旁组成“怩”(ní,潮音[尼])。忸怩,一是指羞愧。《书·五子之歌》:“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孔[传]:“忸怩,心惭。”(意为:“郁陶,心哀思也:忸怩,心愧于仁人贤士。”)《后汉书·蔡邕传》:“于是公子仰首降阶,忸怩而避。”宋·苏轼《策别十二》:“其心安于为善,而忸怩于不义,是故有所不为。”二是,犹踌躇,犹豫。唐·韩偓《送人存官入道》诗:“忸怩非壮志,摆脱是良图。”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无官受黜》:“时中书舍人裴坦当制,忸怩含毫久之。”等等。三,退缩不前,局缩不伸貌。《旧五代史·唐书·安重霸传》:“(安怀浦)以临陈(阵)忸怩,为景延广所诛。”清·金圣叹《秋雨甚田且坏》诗:“忸怩蚯蚓升堂陛,细碎鱼虾实沟洫。”四,犹辗转。《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须达忸怩反侧,非分彷徨。”

“尼”字又可与“方”字旁组成“旎”字(nǐ,潮音读[尼],又读[尼2])。组词为“旖旎”(yí nǐ,潮音读[倚尼]或[倚尼2])。该词的义项为:1.旌期从风飘扬貌。引申为宛转柔顺貌。《文选·扬雄<甘泉赋>》:“夫何旟旐郅偈之旖旎也。”(李周翰曰:“旗上画鸟曰‘ 旟’,画龟曰‘旐’。郅偈:竿之貌也。”旖旎,李善引服虔曰:“旖旎:从风柔弱貌。”)唐·李白《愁阳春赋》:“荡漾惚恍,何垂杨旖旎之愁人。”2.温存柔媚。见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3.多、盛美好貌。《楚辞·九辩》:“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等等。现代汉语亦有用“风光旖旎”以形容柔和美好者。

“尼”字亦可与“女”字旁组成“妮”字(nī,潮音读[尼]),其义1.指婢女。宋·吴自牧《梦粱录》有载。元·戴侗《六书故》卷九:“今又谓婢曰妮。”2.往往加个“子”字,妮子,指女孩儿。3.方言有称母亲者(潮音读[尼2])。清·杨炳南《海录·南海·新当国》:“子称父曰伯伯,称母曰妮。”

“尼”字还可与“金”字组成“铌”字(一种金属元素);又可与“土”旁组成“坭”字(同“泥”字)。

总之,用“尼”字做偏旁的字有多个,须细致检视,切莫大意马虎!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郭洵汐

审核|庞磊成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