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湫宝塔话沧桑
发布日期 : 2024-10-06 14:58:41 文章来源 : 潮湃 潮州日报客户端

龙湫宝塔话沧桑

□ 李英群


每次提及潮州八景之一,那座消失在江心水中的龙湫宝塔,我总会联想到“二只鉎牛一只溜”这句经典民谣,冒出一句“潮州八景一景丢”觉得颇有文化趣味。

龙湫宝塔被洪水冲毁,一些潮人深感失落,就掠柑堵柿,用涸溪塔来冒名顶替,凑足八景。但郑兰枝的八景诗仍流行,如果在旅游图上出现涸溪塔的图像,配上郑兰枝的诗,就显得不伦不类,甚至很滑稽。

对这种现象,鲁迅先生称之为《八景病》。他在《再论雷峰塔之倒塌》一文中,称大部分中国人有《十景病》《八景病》,认为是形式主义,不能实事求是。

对于用涸溪塔冒名顶替龙湫塔,广大潮人,尤其是古城市民并不太在意,不关心,显得很宽容。他们并没有提议把那只被洪水冲走的鉎牛找回来或重铸一只,而是用“二只鉎牛一只溜”的民谣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1991年6月,因天旱,韩江水位降至8米,江心露出一堆礁石,据考即为“龙湫宝塔”遗址。有热心人建议修复古塔,还拟出修复方案。但反应平淡。市民就像对待用涸溪塔顶替一样,不太在意。

我很赞赏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民总体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他们明白,潮州八景是一种历史存在,消失了的龙湫宝塔也永远是一种历史存在,它的艺术价值会成为市民永久的文化记忆。郑兰枝撰八景诗是在清乾隆年间,龙湫塔早已坍塌不见,他面对水中遗址,凭听闻和阅读的知识,展开想像的翅膀,抒发心中的诗情。这首诗,较之于有实物存在的金山古松和韩祠橡木,抒情和诗意却更浓,古松颂忠节,橡木唱文脉,而古塔更具浪漫色彩,更有诗的韵味。我们恰恰不必为它的消失遗憾。从文化艺术层面上看,这种消失更有丰富的内涵。苏东坡的《赤壁怀古》如果他写的是火烧赤壁现场,绝不可能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的霸气。我们可就没这首豪放派的千古绝唱可玩赏了。

我们还可以从崔护的“人面桃花”中获得同样感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依旧的笑春风。”注意,他写的是去年的艳遇,如果让他去年就写,肯定写不出这般味道。这一年重来,我们可想像到他有多少难眠之夜,对今日重来设想过多少美好,今日一路前来又是怎样的忐忑不安。怎样?很丰富吧?

潮州人并不在乎一景一物的消亡,岁月无情,大浪淘沙,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再正常不过,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失去一只鉎牛,得到一句将会千古传唱的民谣,充满文化趣味,展示了潮人的幽默与乐天!

主张修复宝塔的人也许会问:“那我们近些年为何要修复湘子桥、牌坊街?”问得好。我也想问:“为什么呼请修复龙湫宝塔,市民反映清冷;一听要修复湘子桥和牌坊街,市民热烈响应,出钱出力?”

当年,因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需要,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桥亭和街亭进行人工拆除、现在条件变了,我们有能力了,所以进行修复。

我并不反对修复龙湫宝塔,对古文物,古建筑,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修复,并做到修旧如旧,像明城墙府城楼等等。

我写这则闲文,只是为品赏一点文化趣味。


编辑|郭洵汐

审核|吴燕珊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