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群:想去玉门关
发布日期 : 2024-10-18 16:51:11 文章来源 : 潮湃 潮州日报客户端

想去玉门关

李英群


寒露这天醒来,见手机上一长串亲友的微信,清一色嘱咐天凉请加衣。大洋彼岸的那位,是两行诗:寒露降寒气、请君多加衣。


寒露一声降,众口催加衣。谢谢远方亲友对我老人家的关怀。


似乎有一个声音在更远的地方在应和,耳畔响起此起彼落的捣衣声。哦,那是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虞,良人罢远征。


思绪一下子全落在“总是玉关情”上去。


玉关、即玉门关,是古代汉长城的关隘之一。汉武帝为开通西域道路而设置河西四郡,修筑玉门至酒泉之间的长城,始置玉门关,此后一直是汉代之后多个王朝的边关要塞,汉唐时期与西域各国入侵者的战事都发生于此。所以、常年有戍边战士驻守于此,许多描写边关的唐诗都会提及玉门关。


李白这首诗,正是写到秋风起,天已凉,长安城内的妇女们挂念着正在玉门关征战的亲人(丈夫或儿子),赶制征衣送往玉门关给亲人御寒,满满的思念随着捣衣杵一声声起落,揉进征衣,送到边关。


寒露降,秋风起。我的思绪停在“总是玉关情”上。


年轻时爱上文学,读了一些古诗词,对汉唐时代的边塞诗很入迷。可能是少年气盛,白日做梦,对于这些诗中写到的边塞山河,无限向往。生活在柔美秀雅的江南,对于大西北的苍茫雄阔充满神秘感。一谈到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深深入脑: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啊,一望无际的大漠、黄河远远地从云海中流来;眼前,一座小小的孤零零的城堡,衬着背后连绵不绝的祁连山,苍凉而雄浑,真教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夜里,征战多年未得归家的戍边将士,用羌笛吹一曲思念亲人的曲子,埋怨杨柳为何不发芽!那幽怨的曲调令人伤怀,而诗人却轻轻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让人不须有怨。


这首诗,让我永远记住玉门关!


我想去玉门关,想看看李白笔下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我想去玉门关,去领略王昌龄眼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我想看那里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我想在那里过个夜,与朋友一起静坐,体味胡曾在《玉门关》一诗中描述的情景:“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先入玉门关。”胡曾写这诗前,一定与朋友谈及班超的愿望。


班超这位奉命出使西域30年的老臣,晚年上书申请退役,只一点要求:“但愿生入玉门关”,却得不到批准,情何以堪:而戴叔伦则是站着说话不腰痛,在《塞上曲》诗中,轻飘飘的来一句“愿得此身能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我想去玉门关,那时是个热血少年。我知道,写出那大气逼人的边塞诗的人,是得江山之助,是壮阔河山陶冶他们的诗,他们在江南生活,是写不出那么豪迈的佳作的。我必须去那里观大漠,迎风沙……


我想去玉门关,但就像韩晓想去桂林一样:当时有时间却没有钱,后来有钱却没时间。


现在,我成了一个得让亲友提醒天凉须加衣的老人家,有钱也有时间了,却没了体力精力!


闲坐无事,不甘寂寞。想起范仲淹没去岳阳楼,却写了篇《岳阳楼记》,我何妨东施效颦,来一首《神游玉门关》。


好,我已经来到玉门关故址了。站在我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的疏勒河边,边看边想边吟:


疏勒西去入云天,


大漠未见立孤烟。


金戈铁马埋沙底,


一年一度又秋凉。


编辑|张泽慧

审核|詹树鸿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