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言顷刻由刚勇 塞上勋名未易齐
——翁万达与翁公行辕及其他
□ 陈贤武
翁万达(1498-1552),字仁夫,号东涯,明揭阳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金平区鮀江街道)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从政从军长达26个春秋,而戎马生涯就达16年之久。
在明代,“北虏”(即北元,元朝虽被赶回北方草原,但依旧拥有十分强大的战斗力)与“南倭”是两大边患,尤其是“北虏”伴随明朝存在的二百余年,对明代的历史产生巨大影响。宣府(今属河北张家口)和大同(今属山西)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以京师防御为中心的北边防御中所处之重要政治和军事地位。嘉靖二十三年(1544),翁万达升任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偏、保地方军务兼理粮饷,这就是所谓三边大总制。二十八年入京任兵部尚书。主政期间,正是明廷与北元关系异常紧张之时,他审时度势,在宣大地区的军事防御中做出突出的贡献。他练达夷情,深谙边务。在他指挥之下,明军在与俺答汗对阵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还击仗:铁裹门鏖兵、鹁鸽峪血战、阳和退顽敌、曹家庄大捷。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在鹁鸽峪之战中,蒙古骑兵把战马集中起来冲击明军队列,自己化骑为步,跟在后面作延续进攻。最终蒙古人冲破明军方阵,明军将领张凤、王邦直、成谐战死。见《翁万达集·大举达贼犯边官军奋勇鏖战敌遏出境疏》。使“军工发明家”翁万达痛定思痛,他历来重视火器,因这是“夷狄所绝无,亦其所骇慑者”的“今日中国之长技”,(《置造火器疏》)在他主持下,于嘉靖二十五年造出了可以一个人使用的铁棒雷飞炮——飞礞炮。一尺炮身,外形像一个单手锤,安装在两尺五寸的木柄上,“锤头”的部位是一门小型臼炮(迫击炮的前身),全长只有112厘米左右,发射四寸长的圆柱形开花弹,被击中者“人马俱毙”。在近战时还可以当作单手锤使用,是一种二者兼顾的火器。这种犀利的武器甚至获得了比西来的佛郎机炮更好的评价,可以说是一种优秀的本土火器。在后与俺答汗对阵常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此犀利的武器自然引起了明廷的高度重视,迅速组织飞礞炮的大规模生产。当时的将领则开始研究能发挥飞礞炮优势的战术战法,并将飞礞炮编入军队中。还研制出三出连珠炮、百出先锋炮、火兽布地雷炮等在当时较为先进的火器。
此外,为防边,修筑山西大同东路和西路两段长城边墙。《明史·翁万达传》总结说:翁万达精心设计,按墙堞远近,壕堑深广,用国库60万两银子,修了大同西路、宣府东路边墙800里,俺答汗不敢犯,墙内屯田戍边的官兵得以有时间耕牧,给国家节约了不少边费。从前边兵为防范北元的秋天袭扰,每年国库支出150多万两银子,有时还要添发数十万,其后减省了几乎一半。即长城修好之后,每年节约国库银近百万两,可以看作年投资收益120%。而翁万达未修长城之前,我们可以参照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统计。那年六七月间,俺答汗率部入掠山西,纵横38个州县,“杀戮男女二十余万,牛马羊豕二百万,衣襥金钱称是。焚公私庐舍八万区,蹂田禾数十万顷。”(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俺答封贡》)且不说人命值多少钱,仅算烧掉的八万所房屋,已经足够修筑大同的长城了。他又根据以往分兵把口、防线过长、兵力分散的不利情况,建议抽调山西兵士集中力量守卫大同,多次击退俺答汗袭扰。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他的深谋远虑、克敌制胜的军事才能。清人罗惇衍有诗赞之:“请筑边墙千百里,大同宣府路东西”,“万言顷刻由刚勇,塞上勋名未易齐”。(《集义轩咏史诗钞》)但翁万达戎边在于以战止战,倡议优抚,在与状元林大钦《次林敬夫》诗有“独忧百战苦,马上愧知名。”“罢战思皇略,安边足义声。苍生如何保,岂敢慕虚名。”
作为一代军事家和政治家,翁万达是潮汕地区、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的人物之一。《明史》本传有3332字(未加标点)的详述,且有“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窾(骨肉空隙处。谓分解骨肉时,解刀正好导行于骨肉空隙处。比喻十分准确。)者,万达称首”的评价。万历《广东通志·本传》更言:“明兴,司马率用西北士,闽粤以南先后注授,独襄敏(隆庆初年追谥)一人斯。”官至兵部尚书,这是明代潮州人历官最高品级者。在家乡亦是妇孺皆知的,近人郭泰棣在《东涯集跋》中云:“东涯公为吾潮先正,儿童妇女皆知公名,优伶戏剧皆演公事。”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潮人在海外的足迹,其威望更远播异邦。如在泰国,就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多达100余处。
翁万达从小勤勉好学,《明史》说他“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可谓一代儒将。有《稽衍集》《东涯集》《思德堂诗集》等,今人编有《翁万达集》(朱仲玉、吴奎信校点整理,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行世。
先后在潮城太平路东门街口南畔立“少司马·大总制”坊及揭阳老县城中山路的“平交伟绩”“万里长城”二坊予以表彰,今除“少司马”坊于2009年重建外,余均存历史记载。
郑厝巷10-14号航拍图 金龙 摄
翁公行辕在潮州湘桥区太平街道郑厝巷中段,翁万达在与既是同年又是亲家、福建莆田邹守愚《与邹一山兄书》言:“静峰破格待不肖,畀(赐与)以表坊,又檄所司,请家君徙城中,仍以兵卫海居。虽所司不能奉行,而此公之意则甚厚也。”静峰为两广总督张岳的号,嘉靖二十三年(1544),以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则知张于嘉靖二十五年为翁公立“少司马”坊同时,以当时滨海地区常遭海寇劫掠,为确保守护边疆大臣的家眷安全,在府城筑室供翁父翁玉等家属居住安养。《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图》标注的潮州城郑厝巷之“翁公行辕”应是张岳所营建,在今门牌10-14号。行辕,大吏出行时所驻的地方。
12号为主座,坐北朝南,面宽20.5米,进深50.7米,面积1118.1平方米。建筑总体布局为四进带后花园,东边带从厝,青砖墙体,硬山顶屋面。前座明间为木瓜抬梁构架,次间为分心柱月梁构架,是典型的潮州明代府第建筑。至清光绪年间,宅邸辗转归蔡氏。在大厅的两侧有两根粗大的木柱,直伸到椽梁处,顶起了整个屋顶的前半部,柱子的基座是由石墩做成的。右边木柱与石基座有明显移位的痕迹,这是在1918年南澳7.5级地震中,宅邸虽安然无恙,而木柱与石墩成为了这次地震的见证,足见古人建造房子的匠心。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座两旁的10号儒林第崇德堂、14号奉德堂,坐北朝南,三进布局,原均是行辕建筑群的一部分,到清代时归澄海莲阳杜氏,重予修缮。10号宅邸俗称“新杜”,通面宽20.08米,进深33.01米,占地面积约652平方米;14号俗称“中杜”,通面宽23.51米,进深44.05米,占地面积约1053平方米,皆硬山顶灰瓦屋面,夯土抹灰墙,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构架,有木雕梁架装饰。2020年入选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翁辉东《潮城宅第考·翁尚书第》(载汕头《大光报》1948年10月25日):“太平路南段,有翁厝巷者,人谓全巷均翁襄敏公第也。余扶杖往观,但见寿世会馆隔垣有石鼓石壁及巨大墱阶存在。内部破败不堪,沦为贫民宅窟,未见有堂皇府第。……观其寄邹侍郎守愚函云:‘金石新构,已足避风雨,贱内及儿女辈已暂移东莆别业居矣。海寇日益为害,鮀浦恐有变,其形已具。语之有司,如水沃石,良可寤叹。寒居举登,贼艘日夜过其门而欲入者屡屡,业已避之。’(见《稽愆集》重编第十七首)……讵知襄敏宦辙,久滞穷边,身系明社安危,奚暇及此。原因是时潮境海氛甚恶,当道为边臣眷属安全计,不免为其代谋。……以个人姓名,易称巷名,讵是容易,翁厝巷名实有由来。……自古大宅易主,廊房对空,诚何足怪,即公自称‘金石园池,海阳绝胜’,又曰:‘金石小构,风水佳甚,每一观一大快也’(均见《稽愆集》)之东莆府第,亦不免夷荒烟鞠茂草矣。今为米街染坊。兹之所赖以隆禋祀、修苹藻者,独老君堂襄敏公祠而已。该祠本大屋,乃襄敏孙曾(孙子和曾孙,泛指后代。)所建。民国六年(1917)失火,由裔孙上珍,族孙少秋、辉东改建祠堂。”今翁厝巷尚有翁氏族人居住,巷口寿世会馆(供奉孙思邈的药王庙,曾作为药业公会)及附近片地于1956年成潮安第一食品厂,后改名市饼干糖果厂,今为义井市场及住宅楼。下东平路255号襄敏公祠,后为潮州市电子供销公司。歇业后曾遭回禄之灾,作停车场用,仅存门面。
至于潮安金石镇翁厝村的翁公“金石小构”,蔡起贤写于1992年的《读〈稽愆集〉》言:“1948年潮州修志馆赖连三先生到金石采访,那里虽然是米场,但只存些大石染可以辨认。现在变化大了,听说将建贸易中心楼房,连所谓陈迹也没有了。”
编辑|郭洵汐
审核|吴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