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穿到番畔义成鞋”
——百年老店“郑义成鞋店”
陈贤武
在潮州城,以开业时间最早来衡量,老字号“三鼎甲”为汪胜昌纸遮店、郑义成鞋店、陈登科笔墨店。其中郑义成鞋店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店址在太平路英聚巷口左侧,临街店面,内连作坊,到1956年春公私合营才招牌隐没,经营时间长达218年,是潮州城里第二间二百年以上的老店。“义成鞋”以鞋好、质优、价实而声名远扬,“金钱·古坊”商标的缩口布鞋远销闽粤及东南亚、英美各国。当时潮人都以拥有一双“义成鞋”为荣,张竞生1920年代理潮州金山中学校长时,就规定“义成鞋”为学生服饰之一。广告纸上也堂皇打出了“潮梅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贸易最多之鞋店”。
“郑义成号”鞋庄广告宣传单。
郑义成创始者,原住饶平黄岗楚巷,为避祸乱,移居潮州府城,租赁于太平路徐厝巷。为谋生计与糊口,择太平路英聚巷口“大方伯”坊(表彰明贵州布政使郑旻)之亭脚,以修补鞋为生,勤俭积蓄,清乾隆三年(1738)在太平路英聚巷口左侧租铺创郑义成鞋铺(太平路200号,今为行云见茶),除继续旧业外,发展缝制布鞋,营业开始发展。至第三代郑缁衣,虽考中清咸丰十年(1860)贡生,仍弃文从商,专心经营,由于价廉物美,质量可靠,城乡享有盛誉,迁居英聚巷3号。第四代郑名安(声扬)在祖业上,于光绪五年(1879)将原铺“正记”隔壁铺(太平路202号,今为阿彬牛肉分店)收购成“郑义成鞋庄”,前店后坊,雇工督造,通过潮侨,进一步打开了南洋群岛销路,并远销英美各国。在《1864年全年潮海关出口贸易统计》其中“鞋”一项是出口国外英属海峡殖民地1679双,西贡90双,价值1769元;国内上海35836双,福州1360双,价值37196元。其中义成鞋占的比例不小。传至第五代郑国梁(1862-1951,号云圃)及弟郑国藩时,生产更加发展,将住屋隔壁(英聚巷1号,今市橡胶厂宿舍)至太平路及由鞋庄至邹氏宗祠相邻这一段增设工场,全盛时全店员工达二百多人(外工不计)。
郑义成鞋铺经营以布鞋为主,不断变化革新式样,从清代不分左右的羊鼻鞋、双鼻鞋,至民国初转为分左右的深头鞋、浅头鞋,还有鞋头包皮及圆口、方口之分,至1922年,年产皮底、布底、呢底的男、女布鞋、童布鞋27万双,产值50多万大洋。抗战前,鞋的品种已发展至40多个,主要有经济鞋、大众鞋、安乐鞋、软底绒面鞋、赤底黄呢鞋、女彩花鞋、什色全缎面鞋、女布鞋等,品种多样化。
自郑云圃兄弟继承先人经营之后,齐心协力,分工合作。郑云圃负责购皮选料,郑国藩负责加工操作,恪守“宁愿三年赔钱,也要保质量争名誉”的原则,在选材制作过程中严把质量关,不合格不能出厂,以诚取信。其中“千层底”制作非常讲究,先把团布一层一层,过浆上糊,浆糊所使用小麦淀粉须先去除面筋提取淀粉,熬制出的浆糊才白净耐用,后贴到板上,擎到猛日下曝得透干,这就是做胶柏(鞋底料)。然后经过切底、包边、圈底、纳底和锤底等几道工序,生产的缩口多层底布底鞋曾风靡一时,遂有“义成鞋——底厚”的双关歇后语。在经营中,强调一视同仁,礼貌周到,商品可以退换,定做加工按时按质完成,偶有顾客发现鞋面走纱或鞋底断线,立即对换道歉,包修不取任何费用,深受欢迎。因旧时普通人家,只有隆重节日才穿鞋见客,平时赤脚或穿木屐,义成鞋质好,故一双鞋用十年八载属常事。相传有一七十多岁老妇人曾来店投诉:你们店夸说鞋质量好,这双鞋是我出嫁之物,现在线崩且多有磨损,这质量是有问题的。云圃先生在店内听知,哈哈大笑,让伙计速为老人修补鞋,不收分毫。这售后服务使义成鞋的名声更深入人心。且最讲究包装纸,从清末至1920年代沿用丝纸,盖朱印“郑义成老铺”,上面石坊模样,亭内有双古钱为记,每只鞋包一张,用一丝纸绳捆紧。抗战后随潮流改为纸盒。严把质量关,不合规格的盖上“次品”印(不盖“郑义成制”章),削价出售。因而郑义成名鞋,誉冠潮梅,名扬海外,外销最盛时,年出口布鞋六万双。当时有以“羲成”为名的布鞋,企图鱼目混珠,不久因质量而消失。后郑氏兄弟拆产时,郑义成招牌估值大洋券15万元(当时币值与光洋等同),堪比黄金,可见其声誉。(参见潮州市商业局编:《潮州市商业志》,1985年。)
凤凰洲“有凤来仪”匾额。
云圃先生积资虽厚,自奉俭朴,不管业务多忙,慈善为怀,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如修桥、造路,无不慷概解囊。当每年盛夏前,自费购置竹架、布帆,雇工搭盖在湘子桥中间“十八梭船”上空,为过往行人遮日,晚上又让专人收帆。每天黎明,带上一小袋装有大小各样铁钉、铁锤、钳子,到梭船督促检查,发现连接梭船桥板固定的铁钉松动或损坏者,即钉紧或更换,直至炎阳高照,人声鼎沸,才慢步回家。除韩江水涨梭船断开外,至90岁那年上半年,风雨无阻。他的孙子乐和,80岁老人回忆6岁时带扫把跟爷爷到湘桥修理打扫情形时,历历在目,眼眶湿润。在他言传身教下,子孙均是安分守纪的公民。他还独力捐资铺路,从北郊明镜寺西侧的红路伯爷至凤山雨亭及从葫芦山后连接雨亭,把原来令人望而生畏而又必经的泥泞小路铺为平坦灰路,方便过往行人。每当清明时节,春雨霏霏,来往扫墓人士,啧啧称赞。又利用铺内生产人员集中生产,行动迅速,随时即可集合出动救火之便,出资购置一部手摇水车和一应消防器材,成立一支郑义成消防队,由店里员工组成,参加本城及邻近消防行动,后被编为县消防大队的一个志愿小队,以郑绍熙(云圃第六子)为小队长。此外,韩祠内1926年《重修韩文公祠记》、1936年凤凰台“有凤来仪”匾额等都有他捐款的芳名。每年青龙庙会,向各商家募捐,他除捐款外,私下还与庙会说好,如果所捐款项不足,由他垫付,因此,游神高举的第一支标就是义成鞋铺。全城均称之“义成大爷”而不名。“大爷做好事无论”,这是民间口碑。“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郑义成鞋铺历经五代,子侄众多,于1920年代创义华洋货商店(170平方,今太昌路右侧农行营业处),由郑国藩之子时敏为经理。及国藩身故后,两房分家,请第三方评估,房产约1850平方,各分资产40万元。云圃先生大公无私,让二房先行选择。最终是招牌及鞋铺二间、加工场、货物并英聚巷平房瓦屋,归坐大房,经理改换郑绍熙;将英聚巷新建楼房(即今载阳茶馆一带,西与邹氏宗祠相邻)及义华百货门巿、门市对面义和祥鞋铺(太平路204号),归坐二房,产权由郑时敏兄弟所有。抗战时,鞋铺迁移兴梅,营业萎缩。复员后回城恢复营业,郑绍熙虽苦心经营,随潮流革新款式,并增制男女皮鞋多种,但时局不靖,仅勉力维持。云圃先生于1951年无疾而终,享年九十岁。送葬者摩肩接踵。1956年,郑义成鞋铺与周益生、许天成等合并为公私合营郑义成制鞋厂,1958年8月并入地方国营潮安皮革橡胶厂。“郑义成”渐渐隐入历史的烟云中,成为传说……
云圃第九子郑茂熙(1918—1990)是知名美术家,著名画家林墉在《街巷深深》忆道:“教我画水彩画的郑茂熙老师,他住英聚巷头义成老厝,义成鞋庄可是古城大户,这条英聚巷早就以义成大厝知名。自然于我而言,于我们一群美术小子而言,那段时日,一提到英聚巷去,即刻就来神,毕竟意味着到郑茂熙老师家去看画学画!可以说,在我们这群学画少年来说,郑茂熙老师就象征了英聚巷!”历史就是这样不断让人记忆着……
郑义成主屋位于英聚巷3号,横贯至载阳巷,面积670多平方,三落四进,左右火巷,基本保存完整。原为清康熙三年(1664)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杨钟岳的太史第,光绪间归于郑氏,门匾改为“荥阳旧家”。荥阳(今河南开封),郑氏郡望。宅邸在原有基础上重修,可见到不同时代建筑装饰风貌的变迁。2011年列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义和新楼在英聚巷6号,坐北朝南,系两层小洋楼,中西结合,部分硬山顶灰瓦屋面,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构架,中间一大天井。通面宽20.19米,进深24.12米,占地面积约485平方米。后为市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票证印刷厂。今活化为载阳茶馆,修旧如旧后成为古城的网红茶馆。2020年列入潮州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录。
![](https://www.chaozhoudaily.com/pic/202410/27/10f96148-3ac5-4708-b475-256fb59cb131.png)
编辑|蔡杨
审核|梁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