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正面讴歌和塑造英雄的作品
□ 吴义勤
王国梁的《沧海英雄》确实是对于今天的时代特别具有意义的一本书。这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写的虽然是一个历史的海战事件,但是其实是现在所提倡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是践行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四个讴歌”指示精神的一部作品。因为总书记提出,作家、文学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我想这部作品就是“四个讴歌”成功的示范和艺术实践。确实是有温度,有情怀,有感染力,充满正能量的一部作品。我想这部作品对于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非常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我觉得这部作品,其实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对于文学作家如何表现英雄,如何书写英雄,也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因为我们这些年在文学作品里面有一些不良的倾向,对于英雄,戏说英雄,解构英雄,是历史虚无主义非常重要的表现特征。但是我觉得像《沧海英雄》这种正面地讴歌和塑造英雄的作品,应该说对于那些不良思潮是一种有力的反击。有的时候,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能仅仅靠喊口号去批判,而应该要靠我们正面的作品来说话,怎么去塑造英雄?这部作品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认为这部作品在文学上是非常成功的,给我们塑造了麦贤得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这个英雄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一个形象。我们讲,他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形象。有的时候我们讲英雄,英雄可能容易被抽象化,容易被概念化和符号化。但是我觉得这部长篇作品,王国梁先生给我们还原了、建构了一个多面的,多维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因此这部作品我看到麦贤得英雄的成长史,一方面写了麦贤得是如何成为一个英雄的,在这个作品里还花了很大的篇幅,从渔村开始,从海湾那边的生活开始写起。然后就是主体的八六海战的场面,描写得非常惊心动魄。正面描写海战,其实我们这些年已经看得不多了,唤起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那种非常好的历史的记忆。有的时候,这种战争的场面,确实是激动人心的,这种英雄的壮举,头部中弹之后,还能够在机位上坚持战斗三个多小时,这个没有一种毅力和意志是做不到的,这一点显得非常重要。
这部塑造麦贤得的书,塑造了他成为英雄之后,如何回归普通生活的过程。实际上这部作品是写三个过程,一个是成长为英雄的过程,第二是成为英雄的过程,再有一个是英雄之后的生活,那是更漫长的生活。他怎么成为一个英雄,成为一个普通人,进入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这个可以说是平凡中见伟大,不是过去写英雄作品高大全式的处理方式,也没有拔高他,而是把他的生活中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这里有一个充分的,细节化的,生活化的,日常化的表达,这样就使得这个人物非常饱满,非常丰满。他既是一个英雄,又是一个人,他的英雄的气概,气质,是通过他频繁的生活里面体现出来的。因此我想,这个是体现了我们作家一种文学性的追求。我们文学作品,对象本身的价值不是文学价值,有时候我们说英雄,英雄转换成文学,需要作家的眼光、能力,需要作家的构思。因此我想,在这个方面,麦贤得形象应该说是这部作品巨大的文学成就。同时作品还塑造了一系列围绕着麦贤得的一些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也都很有文学性。比如说他的妻子李玉枝,一个英雄背后的人,家人。其实他的那种生活,他的复杂性可能不是英雄两个字所能概括的,这里面的酸甜苦辣可能常人不能理解。越是英雄,背后支撑他的可能是很多人,甚至是矛盾、痛苦,有很多很多东西。在这方面,对于李玉枝,对于麦贤得背后的家人的书写,这些刻画从侧面也丰富了麦贤得的形象,也增添了这个作品的文学性,我想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方面的感受。
第三个方面的感受,这个作品它的文学的追求、韵味是多元的。一个是它的语言非常有特色。一方面具有时代气息,从麦贤得成长为英雄那个时代,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代,到今天这个时代,不同的时代,他的生活、价值观的变化,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作品的语言跟人物的性格是非常切合的。
再有一个,非常重要,这个语言有地方色彩。广东渔村的地域文化色彩,也是这个作品文学性非常重要的元素。特别是一开始的赶海、渔船、渔家生活,这些东西也使得整个作品有张有弛,这些很静态的、舒缓的生活的描写,还有后面激烈的战争场面、英雄场面的描写,本身构成一种艺术上的张力。这也是很有地方色彩、地方风情、地方日常生活的描绘,一方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另外一方面,对于作品的艺术性也有贡献。
这个作品非常重视细节,很多生活细节的把握,生活场景的把握都很精彩,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是一个非常具有可读性的作品。从一开始进入这个作品,这个作品阅读起来非常快,进入这个作品没有任何的障碍,情感上,包括风景描写,包括人物,它的吸引力,吸引着我们对这个作品很快的,很有吸引力的阅读。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优秀的文学作品。
编辑|张泽慧
审核|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