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刘昌潮老师墨竹欣赏
□ 郑振强
每当繁忙工作之余,抬头凝视书房壁上悬挂的那幅老画家刘昌潮老师送我的墨竹,疏疏几竿墨竹把我带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境界,一股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劳累懒散顿觉消失。而当我细嚼慢品,却如展开了遐思的翅膀,飞翔在无边的春光里……
以少许胜多许 (中国画) 刘昌潮作 1976年
刘昌潮老师这幅《以少许胜多许》墨竹,画于1976年深秋。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不久,许多城市组织老少居民暂时疏散。刘昌潮老师偕夫人和孙子,从汕头来到揭阳文化馆他女婿陈胜老师那里,被安排至县文化馆的所在地揭阳学宫西廊小住。其时,我被借调在揭阳学宫东廊展厅参加展览工作,初识刘老师。老人家和蔼可亲,谦逊诚挚,每天作画不辍。我在展览工作之余常过去看老人家挥毫作画。慢慢熟了,我就斗胆请他老人家也给我画一幅墨竹,刘先生满口答应。一天午睡后,老人家喝过他最喜欢的“一枝春”茗茶,然后拿起长锋狼毫,饱浸墨汁,对宣纸凝视了一会,首先落笔先画几枝挺拔交错的竹竿,又几下画了一簇簇的竹叶,老人家呷了几口茶,再画一竿飘举新枝迥然出尘,昂然刺向青穹,那迎风摇曳的新叶,显示了昂扬向上的生命力。此时,笔所含的墨汁也不多了,只见他老家飞快画下墨竹后面的奇石,拉开了竹与石的空间和实与虚的对比。最后,他老人家落款题字:“郑板桥常以少许胜多许,一九七六年深秋,写此以郑振强同志大雅正之,昌潮并记于榕城。”至此作品遂告完成。整幅画气脉连贯,一气呵成,前后不过二十分钟左右,在场的人无不啧啧称赞。
刘昌潮老师这幅墨竹构图新颖,蔚然挺秀,疏密有致,生机盎然,意境深邃;浑融苍润,墨色浓淡、虚实的微妙变化,既表现竹的光影、露气,加强了空间感和纵深感。雄劲饶秀逸之气,淡雅蕴高古之韵,跃然纸上。
刘老还说,他的画画好了以后,除落款外,比较满意的才会加一两句诗句。刘老最敬重清代郑板桥,他在这幅画还题上了:“以少许胜多许”句,这原是郑板桥关于画竹的名句“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极言以少胜多,精炼、概括之意。这幅画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笔墨,往往比冗长繁琐的表现更能激动人心。作品秀劲题款与灵动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书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的完美的艺术享受。
郑板桥(1693—1766年),清代造诣颇高的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尤擅画兰竹,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成家法,对后人影响极大。
刘老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清郑板桥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刘老的墨竹之所以挥洒自如,意境深邃,这与他几十年如一日,观察生活,苦练基本功分不开的,如此才能创造出这样理想美好和情操高尚的艺术作品来。
由于时代不同,作为观念形态的意境也就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的审美观点,思想感情也就不同。历代文人画家的墨竹,寥寥数笔,虽有刚劲挺拔的气势,却流露了怀才不遇,自喻高节味道。北京人民大会堂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那苍松云海、岗峦原野、旭日红霞,使人领略的是一种气势磅礴,浩瀚千里,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引发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自豪和热爱,这与封建时代“江阔去帆孤”“明月照积雪”一类旧山水画的意境是不可同日而语。刘老以苍劲的笔墨,描绘生机勃发的绿竹,体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作品意境与时代精神是相吻合的。这也是老画家的墨竹能使人目驻神驰,流连忘返,恐怕就是这个缘故吧!,
刘老的国画艺术成就非凡,他以画竹名世,其它题材的作品也并不逊色,都体现着他对笔墨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是一位驰名遐迩的画家。他以新的形象、新的寓意、新的表现技法征服了海内外的观众,是一位岭南卓越的花鸟画家。
刘昌潮1907年生于原揭阳县桂林乡,1997年逝世于汕头市。为汕头画院首任院长。1927年秋,考入上海美专美术教育系。亲得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诸闻韵、谢公展等大师的培养;1931年作品二帧发表在《上海时代画报》;应泰国曼谷培英学校之聘,任美术教师。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先后任澄海一中,广东韩山师范学校、揭阳师范等学校任美术教师;1955年合作作品《农村俱乐部》入选全国第二届美展。曾任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以后一至五届连任);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分会首届会员;1975年作品《墨竹》多帧,分别被国家有关部门送往法国、美国、意大利、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泰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展出。1977年任广东省文联委员;作品《新翠》获广东省美术作品一等奖;“刘昌潮”辞目被编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7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广东省汕头地区文代会上被选为汕头地区文联副主席;1981年刘昌潮艺术成就被编入《中国艺术家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应北京人民大会堂之邀,创作《坚筠硬节凌霜雪》(竹石图),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北门厅,后编入《人民大会堂书画珍藏集》;1989年按中央文化部安排,在香港举办《刘昌潮国画展》,展出1988年至1989年创作的作品一百余幅,出版《刘昌潮画集》(香港集古斋出版)(黄蒙田作序,饶宗颐题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老应文化部之邀,赴北京作画,其墨竹与董寿平齐名,载誉京华,故有“南刘北董”之美誉。一代文豪郭沫若看了刘昌潮墨竹作品后,评价说:“清新隽逸,兼而有之,如此写竹,真是当代郑板桥”。饶宗颐说:“昌潮先生工写竹,炉锤功深,历数十载,蟠空绕隙,无不尽态而极妍。”
刘老治艺严谨,淡泊自持,未尝以荣利萦心,这种处世治艺的准则,也是他艺术能不断出新的奥秘。他德高艺精,为人谦虚诚挚,掖扶后学,嘉惠画坛,几十年孜孜不倦,培养了众多的艺术人才,不少成为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称自己的画室为“不烦斋”,其思想境界和人格风范可见一斑。正如他的学生、泰国著名潮籍画家林耀所说:“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先生艺业,桃李传芳”。
刘老生前曾不辞劳苦多次应邀至我市传艺,对培训我市工艺美术人才贡献很大。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二次到有四千多名职工、全国最大彩瓷业的潮州市彩瓷总厂授课,老画家毫无保留把自己的花鸟画技法传授给年青艺徒;还曾三次应邀到潮州工艺职校授课,作画《竹影清幽》等多幅示范,其诲人不倦的精神令人感动。
刘老这幅《以少许胜多许》的墨竹陪伴我近半个世纪,是我珍藏之至爱,见证我一路奋发向前,辛勤耕耘。大师虽逝,但其高风亮节永留人间。
编辑|郭洵汐
审核|梁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