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多长寿
曾楚楠
闲翻地方志籍,见乾隆《潮州府志》卷30“人物·耆德”章,因有此题。该志《佘就中》条曰:
佘就中,字侗夫,号玉雲,澄海人。业儒不遇,教授生徒几七十年,缙绅多出其门。寿登百岁,犹聪明强健,谈诗文娓娓不倦。子省年八十,奉匜(按:“匜,读yí,潮音读【移】,古代盛器名。”)进膳,鬓皓然。曾元五代(按:曾孙、元孙五代)每问安,不能尽识,颔之而已。
佘先生是纯粹的民间学者。因“业儒不遇”(即没有取得任何功名。转而“教授生徒几七十年”,他的学生,多有当大官的。且“寿登百岁,犹明强健”。他的儿子年八十,虽须眉皆白,犹“奉匜进膳”。一家五代,和睦雍熙,每当欢聚之时,可惜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屡逢佘先生讲诗文时,“不能尽识,颔(微笑点头)之而已”。
【刘起振】条又曰:
“刘起振,字颖之,海阳人(按:今潮安区枫溪人)。年八十八中乾隆丙辰(元年,1736),选庶常(清代新进士深造之学馆,仿明代庶吉士制而设。每科殿试后,选文行兼优者为翰林院庶吉士,又称庶常。)予告归,赐检讨。乾隆辛未(16年,1751)上南巡接驾,赐貂皮、荷包等物,加侍读衔,时年九十六。又四年而卒……”
刘起振于乾隆元年方中进士(按:乾隆《府志》言“年八十八中乾隆丙辰进士”,实际年龄系八十,《府志》误载,观下文“乾隆辛未上南巡接驾……时年九十六”,可知计算有误,参见下文乾隆御制诗。)但不管是80还是88岁,刘中进士是粤东地区最年长的一位,却是不争之事实。何况,16年后听知皇上南巡,还要到杭州接驾!难怪皇帝要“赐貂皮、荷包等物”(包括御笔赠诗)。而刘起振亦不敢怠慢,光绪《海阳县志·杂录》载:“距城南十馀里有田头乡,侍读刘起振故里也。乡有‘敕书楼’,楼上有匾额宸翰五言诗一章并叙云:‘翰林侍读刘起振年百有三岁,自粤东来浙迎驾,诗以赐之:台背耸隆肩,来瞻跸路边。成名后梁灏(宋·梁灏,82岁状元及第。),得寿拟彭篯(民间传说:高寿者曰“彭祖”,姓彭名篯。)人瑞今犹昔,经传后继前。越都无虑远,应是地行仙。乾隆辛未上巳日御笔。’考起振乾隆元年丙辰登第入词林,年八十八,至乾隆十六年辛未年百有三岁”(以乾隆御制诗为准,《潮州府志·耆德》谓“时年九十六”,计算讹误。古人惯例以“虚岁”为年,有时还加“闰岁”【三年一闰月,故每隔36年加一岁】,故“期颐”之年加三岁,刚好103岁。)“敕书楼”御笔用潮州金漆木雕做成亭阁式,俗称“圣旨亭”(今藏潮州博物馆)。另有一事,据《清实录·高宗实录》:“‘(乾隆十三年戊辰)四月己巳(1748.5.12)广东巡抚岳浚奏,在籍翰林院检讨刘起振年百岁,请照例给银建坊。’得旨……年届百龄,洵为国家人瑞,除照例给银建坊外,著加恩给与侍讲职衔,再赏给上缎四疋,银四十两。”(据陈贤武《潮州牌坊街·木天人瑞坊》,作家出版社,2015.11。)光绪《海阳县志·坊表》谓:“‘木天(翰林院别称“木天”、“玉署”)人瑞’坊,在大街石牌巷口,为一百有三岁、钦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建。”在坊匾下刻:“乾隆丙辰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戊午(乾隆三年)引见,特赐翰林院检讨加一级,赐貂缎,予告。戊辰百岁,加升翰林院侍讲加一级,赐金建坊。”(《海阳县志·杂录》说的年龄有误,应以《高宗实录》、“坊文说明”为准。牌坊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但十三年已开始筹建了。该坊于1950年拆卸,2009年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石牌巷口南侧)。
乾隆《潮州府志·人物·耆德》【张建侯】条又云:
张建侯,海阳江东都人,居家孝友,乐善好施。生于前明崇正(祯)丁丑(十年,1637),至乾隆丙辰(元年,1736),寿登百岁,族里请旌不及待而殁。越二年,其孙文朗间关走京师,丐于礼部,终格成例。时同里进士刘起振年九十成进士、选庶常,为言于同官,咸叹息。太史长白富察公昌龄赠以诗云:“岭海争传百岁翁,疑参黄石侣崆峒。仙音正拟辉纶阁,云驭何期返碧空。剩有乡评名未掩,况符国瑞报应隆。寒泉荐处芳徽近,聊托清吟付晚鸿。又:品堪芳表善堪亲,德业依依见后人。行箧书多题忍字,门路迥失天民。孙曹雅步披云切,里党馀光作真。为语同官须记取,采风休负岭南春。”
张建侯以刘起振为榜样,年岁亦相差无几。难得的是其孙文朗“丐于礼部,终格成例”,其中以刘为样榜“为言于同官,咸叹息”之。尤为罕见的是:富察公昌龄赠以诗二首,这是见之于文献的关于“学者多长寿”问题的思考。从诗作的起句和结句可看出思考的结果:“岭南争传百岁翁……聊托清吟付晚鸿。”“为语同官须记取,采风休负岭头春。”
又据乾隆《潮州府志·人物》【蓝遇奎】条载:
蓝遇奎,字聚所,大埔人。性颖敏,读书过目不忘。年二十五选贡,授满城县(按:今河北满城县西北)训导,迁广宁教谕(按:“广宁”县有多处,明嘉靖38年置之广宁县指广东广宁)。造士必兼文行。诸生空乏者,不惜推解。至若修译宫、置祭器,悉捐俸为之。寻升益王府教授,予告归。产业多让诸弟,告贷者焚其券。寿九十有二。孙明经、入泮者十一人。
大埔系山区县,亦诞此“读书过目不忘”者;当训导、教谕时,“造士必兼文行”;可见虽山区,教育必德行文章并重,故个人私德亦趋完善:“产业多让诸弟,告贷者焚其券(地契之类)”。怪不得其孙辈多成明经(明清对贡生的别称)、秀才者十一人。
学者最长寿者当推郭真顺。据光绪《海阳县志·列女》载:
郭氏真顺,(海阳)邑龙溪凤廓乡人。归(嫁给)潮阳乡贤周伯玉(瑶)……氏幼聪慧,父教谕授以书辄不忘。通经学,旁及子、史百家。能为诗,尤长于古。为人有智识、善谈论,当世是非得失事,了了胸中,片言决断,虽老于谋者,无以过也。
郭氏演奏出人生“华彩乐段”是在明初。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派指挥俞良辅前来治潮,征剿诸寨之未服者,大军将入寨,“郭氏时年六十,作《上俞将军引》,遮道上之。”诗之末二句谓:“愿续壶民歌太平,磨崖勒尽韩山石。”(按:俞良辅之前尝治理壶城【今广西柳州】,诗中有“下车爱民如爱儿”之句。)”俞得诗大喜,一寨得全。氏修辞之力矣……里人高其行,崇祀乡贤。”郭氏生元皇庆元年壬子(1312),卒明正统元年丙辰(1436),年百二十五,“遗命勿修佛事,勿焚楮(纸钱)。”郭真顺真不愧是“通经学,旁及子史百家”之大学者、历阅人间沧桑的寿星,故能“世事洞明”,视“修佛事,焚楮”为潮谚所谓的“生人死鬼”,作为女性,有此豁达的人生态度,更弥足珍贵。
清·海阳贡生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卷三有【九十四岁十六岁同榜】之记载:“是科(按:‘吾邑陈凤山雄思先生丙午)雍正四年,1726(发解,年已六十加二矣。’)……榜内有启祚谢公;九十四岁;彬华刘公,年十六岁。老少悬隔至八十载,恰为同年,洵年齿录中所未前闻者。”作者无比感叹,云:“科名迟速,难一概论。唐人云:‘芙蓉种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其如此欤!”
编辑|蔡杨
审核|梁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