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的感恩情怀
发布日期 : 2024-11-22 09:50:04 文章来源 : 潮湃新闻客户端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感恩,是潮州人的文化特质之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单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口语,充分表达受恩惠者的感恩情怀,更有大量常用成语具体生动地诠释了感恩的浓烈与深长:投桃报李、结草含环、春晖寸草等等。

在吾潮,虽也有些俗语对感恩、报恩的表述,但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行动中体现。

最鲜明的例子,是潮人对韩愈的感恩,他到潮八月,做了四件好事,对潮人素质的提高、对潮州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潮人世代敬仰,为之立祠纪念,还把山水改姓韩,韩山韩水颂韩公,在潮人心中,他与日月齐辉,河山同在!

潮州古城有条大街,原称太平路,是交通要道,商贾旺地,现称牌坊街,因为街上立有二十多座牌坊,纪念我潮历代先贤,彰显他们的功德,故称牌坊街,是一道感恩文化长廊。

尊师敬贤,孝敬父母,在潮州表现得格外深长。潮安区的龙湖古寨有座先生祠和一座阿婆祠。前者是一位外来的小学教师,在龙湖任教终其一生,无儿无女。他的七位弟子就为他修建一座先生祠,永远纪念师恩。一百多年后,因年久失修,破落不堪。这七位弟子的后代,又集资修复先生祠,让师德师风,尊师重道的美德长存;阿婆祠则是一位丫头出身的女子去世后,他亲生的儿子当了官,希望生母的神牌能进入宗祠。但按当时的传统观念,这位阿婆是无资格的,这位儿子觉得孝顺父母永记养育之恩是天经地义,于是冲破传统束缚,独资为生母建了这座气派十足的阿婆祠,其孝心感人,终于得到宗亲们的认可,留存至今。据说这类女祠,全国仅有二座。

在吾潮,拜老爷营老爷远近闻名,老爷众多。老爷是潮人对神的俗称,但骨子里认为这是我祖父的祖辈,是人,不是虚幻的神仙,是把那些功高德厚的先贤封神、永远纪念膜拜。

在海内外潮人中有广泛影响的潮州府城青龙古庙。敬奉的永济圣王,是三国时蜀汉大臣、永昌太守王伉。他执忠绝域,功勋卓著,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深得人民爱戴;潮阳东山的双忠庙,纪念的两位忠勇将领,是唐朝安史之乱死守睢阳,尽忠报国的张巡和许远。

潮汕人拜的老爷众多,除少数的传说中的人物,多数是历史上有功于朝有恩于民的名士贤人。所以,营老爷不是迷信活动,是弘扬先贤功德的民俗文化,感恩文化。

潮州人感恩的对象,包括天地自然,祖国社会,家乡父母、师长良朋、只要有益于人民,哪怕是花鸟虫鱼、都表达了崇高的敬意、深长的感念。

潮州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尊重以至敬畏,是熔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单从潮人对身边出现的飞鸟虫鱼,山川风物的独特称谓就可见一斑。我曾就此写过短文,还真引起共鸣。比如,把月亮称为月娘,把萤火虫称为火夜姑,把小瓢虫称红先生,把壁虎称做钱龙等。阿娘阿姑可都是我们最亲的长辈,先生更是对吾师最尊贵的称呼呵,钱龙又何曾不是隐喻着吉祥!

最能体现潮人文化素养和内涵品位的是护国菜的取名。时下是酒席上的名菜了。据传说是宋帝昺被元兵追杀,一路南下到潮州凤凰山,腹中饥饿,山民也没什么山珍可敬奉,就用番薯叶捣碎煮水呈献。饥饿难耐的小皇帝甚觉是美味佳肴,感于山民爱国之心,当场给取名护国菜。

这当然是民间传说,不可能是史实。谁会相信刚刚学会走路和说话的小孩赵昺,会临时急兴取这么个官民皆乐意接受的雅名。都是后来潮州老百姓出自抗元扶宋的爱国心给取的,又因为出于对皇上的尊重把荣誉让给了他,成就了抗元史上一段佳话。

潮州人真的是极看重和最懂得感恩的族群,如果有谁知恩不报,就会落下骂名,被人骂为“无尾狗”。我故乡先前就有一个这样的人,被乡亲们当面叫“无尾”,这可真是有力的教示,因为他的行为连狗都不如,上不到狗的级别!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