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 画龙点睛
发布日期 : 2024-12-06 11:03:22 文章来源 : 潮湃新闻客户端

潮剧和中国戏曲的许多地方剧种一样,演出剧目众多,但原创的不多,大量是从别的剧种或文学作品改编而来;原创剧目中,能够长演不衰的,更是少之又少。

我是个一直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各种文学文艺样式都试过,诗歌、小说、散文、曲艺也发表过不少,还在专业剧团任编剧多年,深知在所有文艺形式中,戏曲是最难写好的一种,所以,深深理解为什么许多戏曲作家一生的作品大多是改编移植而来。

别以为让你看中并进行改编的传统剧目或外地剧种优秀作品,搬上潮剧舞台就轻而易举,许多成功改编的剧作,一点也不比原创下的功夫少。优秀的剧作家,往往能对旧作化腐朽为神奇,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潮剧舞台上出现许多广受欢迎的好戏出,像《苏六娘》《荔镜记》《金花女》《玉堂春》《春香传》《刘明珠》《扫窗会》《井边会》《柴房会》《张春郎削发》等等,都是改编自传统剧目或外地剧种。但改编者的才情及花费的工夫都令人钦佩。这其中,潮剧院被誉为新时期编剧五大家之一的魏启光先生是位突出的代表。

试以他改编的《柴房会》和《王茂生进酒》为例,就可见他改编时的新点子,给改编本注入新的灵魂,使剧本别开生面,异彩纷呈!

据林淳钧、吴国钦的《潮剧史》所载,我们得知,宋代洪迈的《夷坚志》和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都有《柴房会》这个故事,20世纪30年代潮剧就有演出本,是一个坐唱节目,开幕时,李老三与莫二娘对坐着,弦声一起就唱起来,唱完就落幕,没有表演,是一出唱工戏。上世纪60年代,由魏启光执笔、与卢吟词重新整理,通过李老三的投店、惊鬼、闻冤、仗义、上路等关目,强化他的正义感,又将潮丑的钻桌、跳椅、耍梯、滑梯等特技运用到戏中,成为一个唱做并重的折子戏,成为潮剧整理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又通过两代名丑李有存、方展荣的精彩表演,风靡潮汕、京师及东南亚。

魏先生另一个不是创作、胜过创作的优秀剧本是《王茂生进酒》,也是改编旧本子。故事是这样:王茂生酿酒为生,因年荒税重,被逼流落长安。一日,听说新建的平辽王府落成,百官前往庆贺,而这位平辽王就是青年时投军的义弟薛仁贵,大喜回家与妻商量,苦于无礼物敬贺,乃用菜瓮装水当酒往贺,却备受门官刁难。无奈之中,急中生智,把拜帖别在门官袍背上,薛仁贵见到义兄拜帖,急请相见,兄弟同饮家乡酒(水),饮水思源,佳话流传。

旧本子里,王茂生夫妇是如何进王府的呢?我至今未读到旧本,不得而知。有次与魏先生喝茶,他边吃晚饭边与我聊天,我也未有问及。只知这个把拜帖别在门卫官袍背上的点子是魏先生的创造。原本也可能是顺利进去的,但魏先生总觉太平淡,按当时 ,到王府祝贺的都是达官贵人,在狗眼看人低的势利门官眼中,王茂生这对寒碜夫妇,抬着菜瓮,怎么有资格进去,百般刁难才合他的情理。魏先生觉得这里要“有戏”,经冥思苦想,终于想到把“王茂生拜帖”的大红帖子用老妻头上的簪别在门官袍后,进门到了大堂,薛仁贵看到那么显眼的帖子是王茂生义兄的,马上出门迎接。这个点子有戏,充满喜剧色彩,既解决了矛盾,又充分体现薛王爷、王茂生及门官的不同鲜明性格,真是一举多得的画龙点睛之笔!

类似这样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改编力作还有很多。李志浦的《张春郎削发》原来是一个情节芜杂,线条混乱的旧本子,一般人是不会看中的。但李志浦发现霸道骄横的公主竟任性地把化了妆捧茶为偷偷一睹芳容的未婚夫削了发,这可是一个大大的喜剧戏胆。他把旧本所有情节都抛弃,从这一点重新构思,生发开去,终于创作了全新的喜剧《张春郎削发》。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