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君耆旧 麟趾儿郎 ——陈衍虞与铁巷陈宅及宗祠
发布日期 : 2025-02-02 09:48:38 文章来源 : 潮湃新闻客户端


铁巷陈宅航拍图 郑坚 摄

“园公先生弱冠以诗文名海内,海内之士慕之敬之,思一见之而不可得。”——清初袁景星

“园公诗文妙天下,余耳热者已二十余年,恨道远无由侍左右。”——清初王仕云……这些目光热烈的粉丝们所追之星“园公”,就是明末清初岭东地区著名诗人、地方耆宿陈衍虞。

陈衍虞(1603-1692),字伯宗,号园公、玄公、秋溪钓叟、园道人,潮州城内人。“年十五,入府庠”,迨明崇祯十五年(1642)40岁方中举人。翌年进京参加会试,受阻而滞留江南,加入复社,吴应箕为《旅心草》作序称:“吾盟友陈园公,所称文章之雄者也”,“夫天下不少文士也,而能诗者寡,即亦人而诗也。诗岂为不文之士饰其固陋乎?是故世鲜通人,而吾以属之园公矣。”清顺治十二年(1655)再次进京参加会试,其间两次结社,广交当时名士。施闰章在《序北征诸草》中称:世言岭南多石而少人,读园公诗而知其不然,“两上春官,挟其策翱翔燕、吴、闽、越之间,文章风流,几遍天下。”吴、施是明末清初江南、京师文坛著名士人、活跃的社会活动家,这样的评价,无疑代表了这两大文坛重镇的文士对一位出身粤东沿海地区的士人个人成就的认可。入清后,于顺治十四年授广东番禺教谕;康熙元年(1662)迁广西平乐知县,有“陈佛子”之号,三年以“由单迟限”被谪。二十二年(1683)参与修纂《潮州府志》《海阳县志》。被誉为“岭海文献”,有《莲山诗集》《蔚园文稿》《还山文稿》等诗文著作数十种。温丹铭在民国初年编辑《潮州诗萃》时,园公诗作是受到重点关注与收录较多之一,并下了“潮人声气之广,以园公为最”的评语。

作为明末清初岭东地区乃至两广中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身处易代之际,“潮属不清不明,土豪拥据,自相残并”,(清·杨英《从征实录》)一生因战乱三次避难离家,加上两次会试与两次出仕的经历,每经一地、每历一事都会通过诗歌的方式记录下来,且每一人生阶段都会结集刊刻,现存1973首,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纪事作品。如其《尔尔草》收录从清顺治七年(1650)至十一年间辗转岭东地区所作的诗。这个时期,清兵已进入并开始统治潮州府,但尚存有众多被记载为“土寇”“海盗”的大小地方武装势力,以及郑成功等外来势力屡次与本地产生冲突。而各势力在南明与清政权间徘徊不定,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冲突不断。诗集70多首/组诗中,反映战乱中亲身经历以及日常生活的就有《泊西溪/九军贼初平,予冒险入此地,贼旧巢也》《筑场》《村楼》《寨破后入平溪》《内子以贼警遂死平溪,挽之三章》《独客吟/郝尚久叛,避乱饶平作》《五卖诗》《闻说饶邑有乡为土弁所破,屠杀都尽》《观白塔战场悲而吊之 九军贼聚白塔三塞,官军围六月方破》《西郊一带,往多修竹茂林,台榭相错。予向营蔚园,颇饶野趣,再经戎马,荡为荒原。修禊日偶偕友人重游,怆然生今昔之感》《西溪舟雨/向为贼所据,贼平半月,予遽来此,骸骨莽如也》《过揭阳追哭故友许班王枢部/公为九军贼所杀》《家人避寇入冈山,予薄游归,始葺茨居之》《登村楼》《楼居书怀》《初春避乱入梅州途次口占》等15题共28首诗,皆是亲历动乱后所创作。从诗题就可以窥见易代之际不安定的政治背景下,底层百姓的生活惨象。因此,温丹铭认为其诗“在吾潮固当为一大宗。昔人称杜少陵为天宝诗史,若园公,亦吾潮明季清初之诗史也。”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曾楚楠主编《莲山诗集点注》(2006年中华诗词出版社)。

“子孙十余人,皆以能诗名”,(饶锷《潮州西湖山志》)绵延六代之久,时跨一个半世纪,“陈氏一门,以诗世其家,焜耀一时”。(饶宗颐《序潮州诗萃》)清·王岱《水龙吟·寿陈园公先生八十五》中有“沧桑几换,典型犹在。推君耆旧,麟趾儿郎,凤毛孙子”。

园公父亲陈廷策(1573-1634),字颖夫,号觐墀,明崇祯七年(1634)拔贡。以子衍虞赠承德郎、兵部职方司主事。清康熙间祀潮州府学乡贤祠。有《旸山诗文集》。

园公有七子。长子士鼎(?-1655),字位之,府学廪生,著《洞中草》。

次子士孚(?-1669),字孪之,府学增生,赴乡试八次未中,能诗。士孚子三,长胤骥,康熙八年(1669)乡试副榜。

三子士规(1643-?),一作士观,字景之,号鹤洲,府学附生,有《咽珠堂集》。四子士晋(1643-?),县学庠生。为孪生兄弟。

五子士复,又名周礼,字心之、定山、痴山,监生,以子王猷赠连州学正,有《自怡堂诗草》。士复长子王猷(1663-1729),字良可,号砚村,康熙二十年(1681)举人,初任韶州曲江县教谕,继补连州,迁肇庆府教授,卒于官;继祖、父未竟之志,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修成族谱;园公孙辈中,王猷诗名最著,有《蓬亭偶存诗草》《蓬亭诗余》《蓬亭文集》。王猷次子学典(1692-1748),字希笏,号潜厓,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官甘肃金县知县,有《小蓬亭诗草》。学典子于爣,字紫岚,乾隆时诸生,有《枕余偶摭》七十二卷。

六子珏,字比之、双山,监生。清雍正八年(1730)参修《海阳县志》。在园公诸子中最著,有《砚痕堂诗文集》《过庭录》。与侄王猷辑潮州府历代诗选成《古瀛诗苑》。

七子玙,字昆之、鲁山,府学庠生,有《屏山草》。

园公仲弟国是(1604-1666),字伯肩,府学庠生,能诗。子五,长贲,字符之、元之,廪膳生,有《亦园草》。

叔弟雷屯(1624-1648),字伯生,府学庠生,“学富而体硕”,擅诗,为文有气势。子二,长艺蘅,字博之,号寄堂,府学附生,有《爱园草》;继室谢玉娘,揭阳县人,能诗。

季弟衍隆,字伯蕃,县学庠生,能诗。子二,长士凤,字翔之,能诗。

从上可看出,陈氏一门虽以诗名世,在科举道路上却是挫败而黯淡,除陈园公、陈王猷、陈学典三位举人外,余均是贡生、监生、秀才,在仕途上也不顺,这或许是性格孤傲且处事不圆滑的诗人气质所“限”吧!其实,古往今来,这也是大多数诗人、词人所迷茫与困惑之路,如李白、杜甫、贾岛、柳永、姜夔等。

园公的故居位于市区铁巷20号,俗称“大陈”,是相对32号“细陈”而言。坐北朝南,是一座典型的潮州宅邸。陈衍虞所撰的《赠承德郎先府君暨先慈周太安人行状》:“府君旸山(今磷溪镇旸山村)派也。自进士制佥公昌言、参政公国珍而后,缨绂接踵,数传而生大父(祖父)乡宾达吾公,以孝友好义闻,于东南移居郡城,为起家之祖。”经过数代不断扩建成驷马拖车格局,三进,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其中二进面阔七开间,其中明间与一次间脊檩持平,二次间脊檩生起10厘米,梢间脊檩生起20厘米,合共约升高4%,明间木瓜抬梁,次间用分心柱木瓜抬梁;三进为分心柱月梁构架。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历经三百多年,内部改建诸多,格局凌乱,且虫蛀严重。2019年纳入我市“百家修百厝(祠)”项目,启动修缮工作,至2023年完成,居民也回迁居住,成为一座“活文物”。

旸山陈氏一族迁居潮州城后,至清末,全巷均陈姓,巷头巷尾设栅栏以防盗,并兴建宗祠,陈廷策“捐千金建近祖祠于郡城,置祭田、书田若干亩。”(《行状》)当年城内流传有“家伙巷李铁巷陈”之谚语,可见其影响力。近祖祠世馨堂又称秋溪陈氏小宗祠,在铁巷8号,三进,民国时办世馨小学,1952年与格致小学、开元小学合并成第十一小学,1979年称义安路小学,并于对面新建三层校舍一幢,2018年改称昌黎路小学义安分教处。而世馨堂则于1980年代初拆除成教育局宿舍楼。

宰辅巷10号陈氏宗祠,俗称秋溪陈氏大宗祠,为陈廷策等所倡建,坐北朝南,二进二火巷,通面宽17.95米,进深35.4米,占地面积约602平方米。硬山顶灰瓦屋面,三载五木瓜抬梁构架。2016年重修后活化为潮州工夫茶文化博物馆。2020年列入市历史建筑名录。


文字 | 陈贤武

编辑 | 翁纯

审核 | 梁佳涛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