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春酒图》及一段往事
——记诗书画“三绝”的陈君励
□ 郑振强 蔡荣武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罗宗海(潮州人,1935―2020年)在上世纪七十年末时任广东《作品》杂志的负责人之一,在当年,《作品》是一份锐意创新、领潮流之先的文艺刊物。罗老师曾介绍说,1979年1月,当《作品》编辑部正准备发排第二期稿件之际,忽然接到一件国画来稿,画面上两树梅花,朱粉迎春,一瓮美酒,醇香喷溢。左边数行题跋:“梅开春昼,朱粉披新秀。壹瓮香醇花下阙,看我磨墨半斗。醉中素裹红妆, 樽前起舞霓裳。大治建交中美,势惊鬼蜮妖王”。这是揭阳画家陈君励和陈锦雄欣闻中美建交特大喜讯,遂合作了这幅国画《梅花春酒图》,以祝贺这令人瞩目的重大历史事件。画面的题跋是陈君励步李白韵作的《清平乐》一首,他用篆隶真草,互相掺合,共冶一炉的书法题在画上,但见:疏密肥瘦,自由挥洒,笔势遒健,参差错落,情趣盎然,论神酷似板桥;论形自见风姿,很惹人目。这幅来自榕水之滨的作者画稿,古拙清雅,很有新意,使《作品》编辑同志十分欣赏,经研究一致同意,把原定封页的画稿换上这及时而来庆祝中美建交的《梅花春酒图》。
梅花春酒图(中国画)激夫(陈锦雄)陈君励 合作
不想《梅花春酒图》发表之后引起不小的良好反应,人们评赏画作,赞扬题跋,欣赏书法,纷至沓来,北京外文翻译家、书法家、学者郑衡有这样评价:“比发表一般书画作品更有历史价值,是创造了中国画用象征手法去表现政治时事的主题,特别是能用步李白韵的《清平乐》词去直接表达,用惹人夺目的板桥体书法去题之,这是当前画家所少有能如此诗书画‘三绝’的。”
对广大读者来说,陈君励这个名字是虽有点陌生,但他的“板桥体”的书画,远近却早有所传。北京语言学院院长、诗书画家邱及,看了陈君励的书画后,曾写信给陈说:“阁下书画,酷如郑家(指郑板桥)风姿潇洒,引人神驰!”
我们曾多次拜访陈君励老师,他系揭阳县仙桥人,曾在揭阳县文化馆工作,后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他五岁师从舅父学画梅花,九岁种梅于屋角小园,自称小屋为“爱梅庐”,喜画白梅。十四岁听其母教导临何子贞法贴,继而学篆隶真草。数十年来对书画耕耘不辍,他幼年从其母学诗文,熟谙诗词、画史画论。青年时代在揭阳便颇有名气,陈君励自幼崇仰郑板桥(郑燮)诗书画,晚年专攻板桥书法及兰竹石。自号仙桥陈燮,这是意味着既师法板桥又是有自家面目。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首,学百家而自成一格。陈君励学板桥书画则有其漫长经历。据了解,他童年临“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道情词法帖时,便对郑燮的怪书、怪词而想到其人的怪格可爱;青年时,他从《板桥集》中,认识到郑公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关心民疾的诗书画家和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的伟大;到晚年,更从板桥的诗书画中看到他以“风流雅谑”有理有情有趣的风格,“幽默”讽刺丑恶腐朽,自豪骨气高节,受到有哲理性的启迪而产生了共鸣。为了更好地了解郑板桥的治学经历及数十年在诗词方面的造诣,陈君励效板桥学香山(白居易)、放翁(陆游)以品赏其“习气”,进而追随板桥治词,少年游治学秦柳(秦观、柳永);中年感慨学苏辛(苏轼、辛弃疾);晚年淡忘学刘蒋(刘过、蒋捷)——寻求其思想真谛。在书法上,他先搜集焦山的《瘗鹤铭》、黄山谷的《松阁诗》、徐青藤的《天歌》和宋仲温、石涛等的法帖,摸索这些名家的笔法、体势、神情、气韵,以此来探索“板桥体”的渊源,品出其自谓“六分半书”的真趣。在这雄厚的诗词书法基础上,直到晚年,陈君励才专研板桥郑燮的兰竹石画法,终于收效卓著,这位仙桥陈燮说:“学板桥之画应先学其诗文题跋;学板桥书法应先学其诗风,反过来,学板桥书法,若无其兰竹画和诗文素养,纵学会板桥体也只从其形而缺其神,书卷气是美中不足的。”
是的,可贵的是陈君励在学板桥这四十年中,并不刻意模仿。在书法方面,是将篆隶真草互相掺合,在疏密长短、任意欹斜、肥瘦、大小的自由挥洒中,做到意在笔先,随心变化,如作画图、如奏音乐,比板桥更为浪漫和抒发性情,不受其绳墨所囿,其中还杂揉着历代书家何之贞、赵之谦、郑文公、张黑女、康南海等的痕迹。他说:“板桥学古人是‘师其意而不在迹象间’,我学郑公也要忠其教导,亦是应从有帖写到无帖,从有法写到无法,力求表现个性。”故诗人、书画鉴赏家龙之介说:“有不少学板桥体者,这条‘桥’仍是‘板’的;而仙桥陈燮学板桥已成为‘仙桥’矣。”而吴超沧教授也有这样的诗赠陈君励:“风骨嶙峋无俗尘,参差错落笔传神,板桥书画谁为继,请看仙桥更出新!”
陈君励对诗词的钻研殊深,格律精通,他曾积累不少古今有关诗词资料和深入生活撰咏梅诗词五百首,自题:“四君图”“三友图”诗词近千首,还能学到如板桥一样在画面上即席口占出,既有理法,又有情趣的诗句跋语,使人叹服。著名画家林逸说:“陈老这一步就是众不能及,即席题句,按对象按意境全不雷同,变幻莫测有时代精神和个性,更如郑板桥了。”陈君励曾应华南师院中文系黄明慧教授求作“兰竹石”大中堂配对联,画上题《潇湘夜雨》一阙长词,黄教授写信感谢说:“诗书画板桥风又有自家面目,《潇湘夜雨》词意境高超,气势磅礴,尤感鼓舞。而从《梅花春酒图》画上题步李白韵的《清平乐》词中的‘一瓮香醇花下阙,看我墨磨半斗’一句,足见他豪情壮气又如李白。”词家黄鹤鸣赠君励一副冠首对联:“君宗太白诗风,倚马万言可待,励得板桥书法,观蛇一斗遂成。”新加坡著名诗书画家范昌乾说:“能画者多,能画又能诗者少,而陈又有一手好字,这样人才不可多得。”
陈君励自1980年因身体原因,提前退休,在家乡仙桥古溪自办“梅窗书画苑”,以诗书画创作修身养性,热心培养书画爱好者。他应福建省漳浦县文化局的邀请,在漳浦县文化馆所办的书画培训班讲授诗书画艺术、举办书画展,并即席作书画吟诗,深得福建龙溪地区文化局、漳浦县文化系统干部和书画爱好者的高度赞赏,活跃粤闽两地书画艺术的交流被传为佳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曾至潮州友人做客小住,与我市书画家多有交流切磋并多次笔会,潮州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和秀美风光,令他兴致勃勃,客居潮州一周时间竟作了近几百首诗词和一批高质量的书画作品,令人赞叹!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郭洵汐
审核|梁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