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潮州的“大老爷”出游
发布日期 : 2025-02-25 15:50:45 文章来源 : 潮湃新闻客户端

潮州城青龙(安济)庙在明代之前已经存在,在不同时期庙内存在若干种不同的主祀神明。其最底层的本土信仰是蛇神,由原始的大蟒蛇至明中后期衍变为温和的小青蛇;其中间层次信仰是宋代闽粤赣边共同得到官方敕封的水神“安济圣王”;最后至明清年间,才将其冠冕加在蜀汉时期为国忠勇牺牲的王伉身上,大约在乾隆年间始列入官方祀典。有清一代,青龙庙始终游离在民间与官方之间。

明代王伉入祀青龙(安济)古庙,与青龙(安济)庙的创设不能同日而语。我们必须明确,水神“安济王”的信仰肯定早于王伉的入祀。但至迟清代乾隆年间,安济庙与青龙庙合流为一处;而到清末时,王伉公、安济王与青龙爷有时已混合为一体了,甚至可以说,将南方原始蛇的信仰与宋代水神的封号安济王,加在王伉公身上了。“安济庙”为潮州城最重要的庙宇,民众称为“大老爷宫”,故而王伉公被称为“大老爷”。至于清末,其游神赛会达到盛极而衰,但仍可观见昔日的繁华。当时的报章《岭东日报》记录了1903年癸卯潮州“迎大老爷”盛况,当时迎神是从正月二十二至二十四三日进行,以下是二十二日第一夜的盛况:

郡南青龙古庙,所祀为安济圣王,每岁出游,最为热闹。俗于三日内郡垣各行店各备花灯马景,先出夜游,分为七社,有上东堤社,有下东堤社,有下水门街社,有下市社、后巷社、保盛社、太平社。连年疫气盛行,商情冷淡,下市、太平花灯已于去岁暂行停止。

兹(正月)二十二夜为花灯出游第一夜,各社花灯由大街直下至南关外安济王庙,拈香礼拜,然后进城,遍游各巷。是夜各门户皆张灯结彩,其闺中妇女皆垂帘列坐以看花灯。大街两旁对门排列,粉白黛绿,斗媚争妍。中央游客缤纷杂沓,顾盼自豪,直至南关前,则诸佐贰并四营官各带差役、兵丁持刀枪、器械就地弹压,以资护卫。自关以外南门街至南堤顶一带,两畔坐列妇女俗不准游观者,持灯四照,否则饱诸烂崽之老拳,虽脱帽裭衣,亦未定也。故游人戒之。此夜熙熙攘攘,直闹至十一下钟,花灯俱已进城,诸佐贰并四营官、差役、兵丁人等始行撤回云。(佚名:《花灯琐记》,《岭东日报》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廿八日“潮嘉新闻”)。

以下是《岭东日报》的后续报道:

郡南青龙庙安济王日前出游,极形热闹,已登前报。因该神近十余年声名远播,南逾重洋,凡暹罗、石叻、安南等处各潮商崇信綦切,多有捐集巨赀创立社会者。故每岁于神游前一日,在郡南校场、官厅、天地坛等处演剧赛会,务极繁华。

中夜王、夫人出游,即直趋校场、天地坛两处,火爆之声,烟火之光,震耀天地。当王之未出游也,人民争先赴庙膜拜者以万数。王之二夫人轿上遍插红花,前后左右先站立数十人,俟夫人出庙预备采花,俗谓采得一花,即为宜男之兆。庙前士农工商各色人等蚁聚蜂集,争扶王、夫人轿以祈平安,沿途攀挽辕者颇为挤拥,至有失去鞋帽等物或被撞伤者,然皆不少爱惜而以为最大幸福。

傍晓进城,即有背负花篮在王前驱,手持石榴花,名为利市花沿街求售者以百数。各家妇女闻声,争买一花,值钱十文或数十文,花之成子者至值一二百文,因夫人之花有宜男兆,故倍加珍重也。及王、夫人轿至,则街巷震动,百姓飏拜若崩厥角,火爆震天,对面不见人。王、夫人即从火烟朦胧之中径趋而过,各执事人等并随游,诸锣鼓千数百人,且行且走,轮流更替,直闹至明天八九点钟始行回庙。

是夜,城内夜游,烟火、花灯烛天震地,加以鼓乐喧阗,左顾右盼,应接不暇,而火爆之盛,烟火之多,则以道、镇、府各衙门为最云。

按:安济王出游,郡垣内外各行店人家赛会迎神牺牲、玉帛、果品、火爆一切礼物,富者动费银一二百员(圆),贫者至少亦须一二员(圆),然皆欢欣鼓舞不见其苦者。以潮俗信神,富者无不乐输,贫者多系积蓄,且各用物项愈多,各行商务益形畅旺,得此失彼,损益足以相衡故也。(佚名:《赛会馀谈》,《岭东日报》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潮嘉新闻”)

又因为“大老爷”有地方“祀典”这一护身符,清末欲禁而不能止:

郡函云:(青龙)神游之锣鼓会,文武官员会衔严禁,已志前报矣。后因青龙神在祀典之列,而潮人迷信甚深,见此示文,嚣嚣不已。故各官为神弛禁,多派差勇弹压,使会党不敢滋事,是得毋民之所好好之乎?(佚名:《潮郡游神杂志》,《岭东日报》光绪三十年正月廿九 “潮嘉新闻”)

其实,不仅是青龙神获得官方祀典的身份,而且正如当时人所言,游神赛会的费用不菲,不能仅视作铺张浪费,而是有促进商品流通之功效——“得此失彼,损益足以相衡”。


作者|吴榕青

编辑|翁纯

审核|詹树鸿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