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语古音考正 | 羞
发布日期 : 2025-02-25 15:50:46 文章来源 :

□卢放民

羞字上古为心纽三部,潮语读为[思优1]和[思妖2]。这用中古音韵学是无法解释的,但依古音学却是双声叠韵。古音三部的字,其[优]与[妖]二韵是可以通转,且看下面的字:繡与箫、幼与幺、秋与愀、周与凋、柳与聊、优与扰、谬与寥、繇与瑶、朽与巧、由与[多妖4]、攸、绦[胎优1]与筱、条。这是十一组不同的谐声字,每组各自叠韵;从另一角度看,它们全都同韵部,所以全部叠韵。此外,绑腿潮人叫“脚纠[哥妖2]”,纠也与羞一样保留了双读。这些当然都是上古遗留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上古的韵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诗·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曹风·下泉》:“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荀子》:“凤皇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楚辞·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诗歌最讲究韵律,尤其《诗经》,其韵脚是严格的,而上举古诗,从中古音韵学看,简直不成其韵。因为秋、周、忧在《广韵》的流摄尤韵,萧、箫在效摄萧韵,所以,用普通话读也不协和,若去科场,吃鸭蛋定然无疑。可是,用潮语读则非常和谐,因为这些韵脚古音同部,古音灵活而规则的声转确保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它们本来也像羞、纠那样,可以有[优]、[妖]韵双读,只是由于后来字音偏专而没被保留下来。这就是羞之可以既读[思优1],也读[思妖2]的音韵学根据。

俗语“羞(馐)[思妖2]食[之呀8]”,《仪礼·既夕记·注》:“羞,四时之珍异也。”指美味的食物,如:潮汕羞[思妖2]食、当地羞[思妖2]食、特色羞[思妖2]食。有将字作“小食”,这是着重于食物的精粗大小,而非美味可口,二者只是声近,而形异义别,古指点心为“小食”。《梁书·昭明太子传》:“改常饌为小食。”

“羞[思妖2]礼[罗衣2]”,《广雅·释诂》:“羞,辱也。”①本指侵凌辱没礼法,潮语指可耻、羞耻。这是古汉语常见的,以具体代抽象的借代用法。如:“当官贪污受贿过羞[思妖2]礼[罗衣2]!”“作贼作寇[戈欧3]不务正业羞[思妖2]礼[罗衣2]死!”“非礼姿娘真羞[思妖2]礼[罗衣2]!”“随处放尿羞[思妖2]礼[罗衣2]!”《礼·乐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左昭二十五年传》:“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我国是礼仪之邦,礼义廉耻礼为先,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国语·周语》:“奸礼为羞。”意思是干犯蹂躏礼法可耻,奸礼与羞礼意思相近,潮人用法本此。此语使用频率极高,但被视为俚语土腔,不知其对应汉字,有潮音字典作“小理”、“少礼”,除了音近之外,未详其训诂根据。②脸上下不来;不好意思。如:“中学生算数输过小学生,羞[思妖2]礼[罗衣2]死!”“她表演出了差错,羞[思妖2]礼[罗衣2]到面红红。”

“畏羞﹝思妖2﹞礼”、“惊羞﹝思妖2﹞礼”、“羞﹝思妖2﹞礼面”、“羞﹝思妖2﹞礼形”,借指害臊;腼腆;赧颜。如:“勿畏羞﹝思妖2﹞礼,唱条歌来听。”“他生来就这块羞﹝思妖2﹞礼形,惊畏见生人。”李白《长干行》:“十四为君妇,羞颜未曾开。”

“羞﹝思妖2﹞礼草”,含羞草。

“羞﹝思妖2﹞礼作只湿﹝之音4﹞鼠(或鲎)”,形容羞惭或害羞。湿﹝之音4﹞鼠比家鼠个头小,灰色,长条形,后肢不发达,行动不灵活敏捷,走路像有点羞答答。它身上的气味使猫不捕捉它,潮人讥人辨识力差叫“青肓﹝毛楹5﹞猫咬着臭湿﹝之音4﹞鼠”。鲎也是常将头缩入甲壳,容颜难得一见的动物。故以二物作比喻。

“羞﹝思状2﹞礼易过,钱银奥﹝窝4﹞索﹝徐锅7﹞”,奥,深奥,借指难。索,求。意思是,难为情,不好意思的时刻虽不好受,但容易过去,而花掉的钱想拿回来就难了。换句话说,钱比脸面更为重要。这是囊中羞涩或生性悭吝的人,处于要不要出钱的尴尬境地,而最终躲过了掏腰包的觧嘲话。

“羞﹝思妖2﹞欠”,《史记·魏世家·注》:“醜,羞也。”《集韵》:“欠,不足也。”①形容土气或缺乏美感,如:“这件衫来配这条裙显得羞﹝思妖2﹞欠。”“这个人物在这幅画中显得羞﹝思妖2﹞欠。”②形容赠与的财物菲薄寒碜,如:“带这点礼品去慰问,看起来过羞﹝思妖2﹞欠。”“大大公司捐这二个钱羞﹝思妖2﹞欠死!”③形容锱铢必较,如:“此公真羞﹝思妖2﹞欠,几角钱也计较。”④公心私用,为小利而失大体,如:“身为领导,分福利品时巧立名目,多分多得,实在羞﹝思妖2﹞欠。”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郭洵汐

审核|梁佳涛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