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考古首部专著——读饶宗颐《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
发布日期 : 2025-02-25 15:53:18 文章来源 : 潮湃新闻客户端

潮州考古首部专著

——读饶宗颐

《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


□ 余克光

青年的饶宗颐,除完成父亲饶锷公遗稿《潮州艺文志》的补订工作,连续在广州《岭南学报》分两期发表和刊行《天啸楼集》,还著有《楚辞地理考》,《潮州丛著初编》,其中,《广东潮州旧志考》,《韩山名称辨异》,《海阳山辨》,《古海阳考》,《恶溪考》,《魏策吴起论三苗之居辨误》发表于顾颉刚先生创办的《禹贡半月刊》,成为其最早在国内发表的学术论文。1950年5月,在香港出版的《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一书,这是首部有关潮州地区新石器考古的记录,亦是潮州考古的第一部专著。内含是次考古的“发见史略”,“遗址”,“石器”,“陶器及陶片”,“假定结论”及“后记”六部分,且附有出土物的黑白照片。所用材料,来自1941至1948年期间所收集韩江流域各地对于史前遗物的采集经过及其所得详细遗物。岀版至今达75年,现已不易寻觅,单行本已成孤本。

韩江,古称员水。流域途经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上游由梅江和汀江汇合而成,流经丰顺、潮州、经澄海、汕头等地注入南海。韩江流域之古住民,文献上所载即越系之僚族、俚族。据刘恂《岭表录异》记载,远在五六世纪之时,中国新石器时代石斧之采集,广东雷州半岛为最早发见地。饶宗颐总纂《潮州志·地质志》述,潮安揭阳五经富大洋乡,普宁铁山,惠来蔡潭等锡钨矿区,均集结于花岗岩之边部,倘与之接触,沈积岩为富……韩江流域史前遗址的分布,以兴宁、普宁、揭阳三地为中心,岀土甚富,有石器、陶器、陶片等。1941年,已先后引起考古收藏者关注。饶教授从潮安苏悦真、美国人卜瑞德、英国人卫戴良诸先生在登塘,揭阳五经富南塘山等地收集到碎陶、石镞、小锛、石斧、陶片等出土物件,加以对照、比较再判断,为该书做前期准备材料。

1945年9月3日,饶教授与无锡国专师生得知抗战胜利消息,人民从此将摆脱战争之苦,心情舒爽无比欢喜,遂作诗《九月三日》:举杯同祝中兴日,甲午以来恨始平。一事令人堪莞尔,楼船兼作受降城。自己结束了三年来沦陷避兵窜迹西奔广西蒙山,两度入大瑶山艰苦日子,在1946年由桂林回到广州,被聘为广东文理学院教授,时年30岁。同年夏天,返回汕头,任华南大学文史系主任。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以“社教字第390号”文发函,聘其为编修潮州府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纂。这段时间,饶教授治书信史,经常往返于汕穗两地,走遍潮属揭阳县黄岐山虎头岭,勘查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到兴宁水口,普宁大坝后山、铁山、大棚山苦肠腹、洪山,揭阳五经富,丰顺汤坑,潮安登塘和饶平黄岗等地,研究田野实物。1948年4月5日,与矿学家林焘六、揭阳真理中学校长林越等同往黄岐山,于山坳距表土二公尺处,发见石镞,又在战壕附近,采集石斧、石锛及陶片甚多。香港方继仁先生勷助了此行所有费用。在初稿完成后,同年11月3日,为充实资料,与刘侯武一起乘中航飞机赴台湾,考察与潮州有关之文化项目,历经台北、台中、高雄等地,访台湾大学人类学教授金关丈夫,观看采录意大利神父R.Maglioni和史学系教授国分直一于海丰、台湾所得史前遗物。在台湾大学史学研究室看出土文物,取印纹土器与潮属所发现者作比较,发现竞然完全一致,先生言:“台湾印纹陶片,与潮州似不无关系。据日本国分直一教授语予,台湾印纹文化不止一时期,自社寮岛起,环绕东海岸之印纹陶,为较晚期之物,可能非台湾本土文物,而系由浙闽粤传播而来。”

书付印前,饶宗颐将书稿送时任广东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叶恭绰先生和华西大学郑德坤教授校阅。潮州修志馆同人给予器物记录、图片绘制,叶恭绰为封面题签。经多方多人检阅,由此看岀饶教授对这部著作十分关注和重视。

书中遗物、石器采用分地点来写入,很有创新意识,尤其对器物分析,不限于形态,寸尺录入,注重以岩料、岩层,所处环境状态,考证到陶片质料,土壤成分、花纹成因,都进行细致考研,如黄岐山虎头岭陶分种类描述,所处分别记述,得出黄岐山以方格纹为多,虎头岭则多为条纹;又与北方系陶器和安徽寿县陶片作了比较,先列举浙江杭县、台湾遗址及遗物作例子,得出海丰香港出土之印纹陶片,与韩江流域为同一典型,海丰、香港所见较精致,黄岐山一带不习见,海丰则甚多,可推知两地文化应有先后。饶教授将各县发见遗物时间地址用表格列入,又分别绘制“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分布图”和“揭阳黄岐山及其附近村落图”,书中器物陶片,注明存放地点和何人所收藏,让后来研究者更好准确认识到该物件,体现了做学术严谨性。编著是书时候,正任《潮州志》总纂,他以方志学,史学观点站位,重视考古的调查,尊重自然科学,鉴定石器陶器质地,乐古求真,眼光独树一帜。

饶教授在《论古史的重建》一文中指出:出土文物如果没有文献作为说明的根据,不从当时的人地关系入手取得某历史事件的联系就直接报道,这样则只有考古学上的数据意义,即仅有“物”的意义,没有“史”的实证。许多人轻视纸上记载,我认为二者要互相提携,殊途而必同归,百虑务须一致,才是可靠可信的史学方法。

从弱冠到耋耄之年,饶教授治学求精,学问追求根本,学术堂庑博大,一以贯之,与后来首倡“潮州学”一脉相承,从是书到《潮瓷说略》,《潮州岀土文物小识》,《浮滨文化的石璋、符号及其相关问题》等学术论文,留心乡邦文献,善于发现问题,注重调查研究,获得丰硕成果。《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成书于四十年代,学术相对封闭,考古领域没形成氛围,又战火不断,生活颠沛流离,环境艰辛,仍以顽强意志面对社会,热爱中华文化。全书考古开启了广泛讨论学术的前瞻性视野,在考古学的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是粤东考古中心典范之作,值得后学者品味借鉴。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郭洵汐

审核|梁佳涛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