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群:从英歌舞想到梅兰芳
发布日期 : 2025-02-28 10:14:25 文章来源 : 潮湃新闻客户端

从英歌舞想到梅兰芳

李英群

普宁的英歌舞上了央视春晚,成为话题,尤其在潮人之中引起热议。首先是一阵子兴奋,地方文化能登上央视这个最受关注的平台,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无疑会感到光荣,网上转播多多。

细看之下,你就感到在许多表达高兴、感到脸上有光之外,也有些潮人认为不满足,倒不是因为时间短,而是味道不足,经过认真加工的这段上央视英歌舞,原汤原汁不够,不过瘾,远不如在俺潮汕城乡各村各社自己表演的那么有味。

于是,我们很快在网上看到众多穿行在街巷,纵横在广场上的英歌舞,参加演出的村民,下到“刚会走”,上至“九十九”,即从小孩到老人都参与了,他们的表演古朴有力、粗犷狂野、豪放纵情,在围观的人阵中呼啸而过,风起云涌,山呼海啸般,让人血脉偾张!

于是,听到一种声音:村巷舞台的英歌舞,胜过央视舞台的舞英歌!这当然不是指因舞台和人员的限制而减少了那种英歌舞特有的气势,而是觉得少了点草根味,尤其是伴唱的那首由谭维维演唱的歌,歌词根本听不懂,也没感到有助于表演气派的豪雄。

文艺作品,见仁见智,绝无唯一标准,你说听不懂,我却听入迷。有媒体这样解读:通过诗意的叙述展示了广东普宁英歌的魅力。从天地间的自然景象到人类历史的传承,再到英歌的表演艺术,展现了英歌的文化深度和艺术价值。

一位英歌舞的参与者笑着对我说:“那首《潮起舞英歌》一开始唱道:‘天降我,落地人间,我踏着七星的路线,’我虽不知七星路线为何物,但可以当作脚下的大地,继续我的舞步。而下面说‘吼出炎黄的诺言,烙印在华夏的天地之间’我实在不懂!我们吼嚷的‘嗨嗨’之声,就是炎黄的诺言么?”

对这歌词的理解,永远无法统一,也无须统一。这一点也不影响英歌舞的火起来、火下去,进入其盛世!

而我,忽然想起鲁迅论梅兰芳来。鲁迅的杂文《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下)》,主要谈的是梅兰芳演戏,其中论及与十三旦相对比,很引起我的兴趣。十三旦是山西梆子著名的旦角演员侯俊山,其表演细腻、功底丰厚,深受观众欢迎。因为十三岁时登台就出名,被人称十三旦。

鲁迅当时看到著名的梅兰芳“颇有些冷落”,是被士大夫们据为己有,罩进玻璃罩之故。他说梅兰芳“不是皇家的供奉,是俗人的宠儿,这就使士大夫敢于向他下手。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为文言,把‘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消亡。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是他做戏的,这时却成了戏为他而做,凡有新编的剧本,都只为了梅兰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不要看,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鲁迅接着尖锐地指出:“因为他是旦角,年纪一大,势必至于冷落的吗?不是的,老十三旦70岁了,一登台,满座还是喝彩。为什么呢?就因为他没有被士大夫据为己有,罩进玻璃罩。”

“他未经士大夫帮忙时候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泼剌,有生气。待到化为‘天女’,高贵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我们相近。”

在这里,我绝对没有认为央视把泼辣的、有生气的水浒好汉们表演成不死不活的林妹妹,平心而论,央视的英歌舞,在场面的调度和动作的整齐方面,比在广场见到的更悦目一些,在舞美的映衬下,画面也更亮丽。我感觉最强烈的一点,是那首歌的词,让大多数人看不懂,显得生硬,外加多余。

近些年来,在传承、弘扬民俗文化的活动中,这种不恰当的把俗变雅而让多数人看不懂、不愿看的现象还真不少见。比如潮州歌册这种叙事韵文的形式,在我们一些新文艺工作者笔下,见不到原本那些用最俗口语表述的词句,都很高雅,接近古诗词,也没了故事,只写一道风景、一段吉祥的祝词,其实就是新民谣,但又缺乏民谣的俗与野,这种倾向是不足取的,鲁迅论梅兰芳对我们是一种警示。

央视把英歌舞搬上春晚的舞台,是值得点赞的;在观众中引起热议,也说明它是成功的。至于那首歌词引起我联想到鲁迅对梅兰芳的评判,也只是我个人的观感。

你认为呢?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张泽慧

审核|詹树鸿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