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是一种“非时之气”,其带来的寒邪和湿邪容易影响人体健康。
在倒春寒期间,保健养生尤为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作息和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身体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资料图片
倒春寒是指春天受较强冷空气频繁侵袭气温下降较快,并造成大范围地区树木和农作物持续受冻害的天气气候现象。这种天气现象通常发生在春季后期(晚春),即气温开始回升之后,由于冷空气的突然入侵,气温急剧下降,并可能伴随大风、雨雪等天气。
“倒春寒”是一种“非时之气”,其带来的寒邪和湿邪容易影响人体健康。它对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呼吸道疾病
倒春寒时,气温骤变,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使得细菌和病毒更容易入侵。这种寒冷刺激还可能引起人体自主神经中枢系统发生紊乱,导致调节功能减弱,从而诱发感冒、流感、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更容易受到这些疾病的影响。
心脑血管疾病
倒春寒来袭时,人体在遭受低温刺激后,容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收缩、痉挛,血流缓慢,血液瘀滞等现象,体质不好的老年人可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脑部缺血缺氧,并加速血栓的形成从而诱发心肌梗塞或脑梗塞。血管收缩还会加重血压升高,容易引起出血性脑卒中。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倒春寒时节应高度注意中风等先兆征象,并及时就医。
关节疾病
倒春寒的低温潮湿天气会加重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症状。这是因为低温会使关节滑液黏稠度增加,炎症因子释放,从而诱发或加重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对于这类患者,倒春寒时节应注意保暖,避免关节受寒。
肠胃不适
倒春寒还可能引发肠胃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这是因为寒冷刺激会导致胃肠血管收缩,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对于原有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的患者,倒春寒时节更应注意饮食调理和保暖措施,以免病情反复。
其他影响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疾病外,倒春寒还可能对女性的膝关节造成不良影响。由于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特别敏感,如果过早穿上薄衣短裙,遭受寒冷袭击后,膝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而久之可能引起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
在倒春寒期间,保健养生尤为重要。通过合理的饮食、作息和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身体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以下是从中医角度对“倒春寒”的调护建议:
穿衣保暖
春捂原则:“春捂秋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倒春寒”期间,应尽可能迟地卸减冬装,“捂”住身体的热气,以应对气候的变幻。重点保暖部位:
头部:为诸阳之会,应佩戴帽子加强保暖。
颈部:容易受寒,建议佩戴围巾。
脚部: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差,应穿着厚袜。
腹部和背部:也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寒邪侵入。
饮食调养
温补与祛湿并重:温补食材,选择杜仲、黄芪、党参、当归等中药材炖煮肉类,如杜仲猪蹄汤,以增强身体阳气,抵御寒冷。
祛湿食材,增加薏米、赤小豆、茯苓等食材的摄入,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保持身体平衡。
适量食用性温升散的食物,如葱、蒜、姜、韭菜等,有助于温补阳气,散寒通络。这些食物不仅能温通阳气,还能散寒。但辛辣和发散的食物也不能过度。
甘味补脾:中医主张春天用甘味补脾的食物,如大枣、山药、五谷杂粮等,有助于补益脾胃之气。
多吃新鲜蔬果:如菠菜、荠菜、草莓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利于平肝清热通肠。春季也是过敏性疾病易发的时候,鼻炎、哮喘、荨麻疹等患者则应慎食发物。
饮食禁忌: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和隔夜陈腐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或引起肠胃不适。
药膳:可用桂枝、艾叶、藿香和生姜煮水泡脚,或者喝一些温阳的药膳。也可以喝一些红糖姜苏饮、砂仁鲫鱼汤等。
适量运动
运动方式:在“倒春寒”期间,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建议选择室内运动,如瑜伽、健身操等,避免在室外寒冷环境下过度运动导致身体受伤。若天气晴好,也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放风筝、骑车、爬山等有氧户外活动。
情志调节
调节方法:春季是肝气升发的季节,而“倒春寒”可能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容易出现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开朗,避免肝气郁结。可以通过听音乐、赏花、踏青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使肝气得以顺畅。
中医情志养生:尝试中医情志养生方法,如静坐冥想、深呼吸等,有助于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穴位按摩:适当的穴位按摩也可以刺激经络,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温补阳气的目的。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可减少脾胃湿气,缓解春季潮湿对身体带来的影响;按摩风池穴可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其他调护措施
热水泡脚:每晚用热水泡脚,加入艾叶、花椒等中药材效果更佳,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驱寒保暖。
艾灸按摩:可选用艾灸关元穴、气海穴等穴位,或按摩足三里、风池等穴位,有助于温补阳气,增强体质。
作息规律: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养精蓄锐,增强免疫力。
作者简介:
沈宁,潮州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擅长治疗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对内科胃肠疾病、妇科月经不调、不孕、儿科哮喘、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有一定的研究。
编辑|李欢欢
审核|梁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