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如轮 合如束 剪纸调膏护秋竹
——话说汪胜昌纸遮店
□ 陈贤武
伞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记载,春秋末年,我国木匠始祖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于是冥思苦想,最终用木材制成一把能遮阳挡雨的工具。但在制作和携带上较为不便。相传鲁班的妻子云氏对其进行改造,把竹子劈成细条,蒙上兽皮,样子像“亭”,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这就是后来的伞。初期伞多以兽皮、羽毛、丝绸等物料制作。宋代造纸术发明以后,油纸伞随之产生,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皮纸》:“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在一些文学作品如《白蛇传》中也可以看到其踪影。
在昔日潮汕平原上,汪胜昌纸遮店是此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据《汕头市志》(1999年新华出版社)记载,汕头市区1953年才出现首家纸遮店,店号为“老时昌”。
在潮州城,以开业时间最早来衡量,汪胜昌纸遮店是荣登榜首、名符其实的老字号。据1950年潮州城工商普查的资料,该号开业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从开业至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经营时间长达244年之久。店址在潮州城卫星路10、12、14号(旧称察院衙街,民国称青天路61号),三层洋楼,占地面积约118平方米。后归属文具厂管理。
纸遮店创始人汪一松,江西省婺源县人。为人正直,有义声。因打抱不平,一时失手而弄出人命,逃离故里,远走入粤,以贩卖江西景德瓷器为生。后来到徽州学习制伞工艺,学成后于清康熙年间在潮州府城创汪胜昌纸遮店,自制纸伞以谋生,标明“徽伞琢客,鹦哥(鹦鹉,潮州话叫做“鹦哥”)为记”招徕顾客,故名鹦哥雨伞,开创了岭东纸伞业的历史。清宣统二年(1910),在南京的中国举办之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章,使鹦哥牌雨伞名闻遐迩,打出了“精工特造,中外驰名”之广告。
汪胜昌所产鹦哥牌纸遮,无论是双料的鹦哥牌,还是供出口销往泰国的新昌牌,都是用料考究,制作认真并严把产品质量关。制工颇为讲究,需要多达百道的繁琐工序,并且全部靠手工制作完成:
首先,选好材料。纸遮选材取料十分讲究,如果没有好的材料,再好的工匠也很难制作出一把合乎规矩的油纸伞。原料为皮纸、苗竹、棉纱、头发绳、熟桐油、柿水、颜料、牛角等。皮纸都为手工皮纸,要经过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等几大步骤,这样制出的皮纸,质地细柔,富有韧性,吸油性强,适合制作油纸伞的伞面。苗竹则大部分来自梅县地区,做伞骨的批子与衬子更是选用在生长了三年以上的苗竹,并是向阳生长的,选择这样的竹子柔韧性更强。桐油也是选用原生态桐籽加工成熟桐油。
其次,做好支撑皮纸的伞骨架。伞的骨架是用竹子削成的。手工削好的伞骨架必须进行水浸、严格的高温蒸煮、太阳暴晒及烘烤等必要的技术处理,使竹子质地坚硬、富有弹性而不易折断,以防虫蛀。接下来钻孔、拼架、穿线、连紧(牵12线)、串联伞柄伞头制成骨架,近三十道工序哪道工序都不能少。并在伞骨上扎红绿纱,使伞面撑开时均匀、稳定。这些制作是从梅县松源一带制作来的。伞头的开缝和插进伞骨,以头发绳穿接,头发绳乃收集人的长发绞制而成,柔韧结实。以上工序是店外工人做的。
第三,制作伞面。伞面选择的是手工皮纸,把裁好的皮纸粘上骨架,修边,定型,曝晒。手工皮纸选用的原料以楮树皮为主,经过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捞纸、榨干、焙纸等步骤制造出皮纸。这样制出的皮纸,质地细柔,富有韧性,吸油性强,适合制作油纸伞的伞面。纸都要经过一道浸“柿水”后方能进行贴纸;裱纸须粘实,晾干后,再用水喷湿,按伞形收折,用藤皮箍紧,定型烤干,接上竹柄,约半月方能上油,上二次油,第一次用桐油打底,第二次刷上光油;最后,伞面涂上绿色漆,使伞面纸底坚实耐用,而且务必使油漆干透,伞面光滑雅观、收摺圆满贴实、伞尖端正、伞柄笔直坚固,才能出售。这伞面裱纸和上油这二道重要工序,是店里工人的活。因而产生了一句歇后语“鹦哥牌雨伞——面青面绿”,一是指纸伞里外颜色均为绿色,双关则指人生气时变了脸的样子。
汪胜昌对于外部加工来的半成品,要经过一道严格的验收手续;产品最后的验收,由店主自为,不假手于员工。由于采取这样外来加工与本店员工共同制作的模式,使该店雇用的工人虽只有半百,而店外工则为此数的三倍,事半功倍,彼此双赢。
这种纸遮,最为特别之处是伞面上涂有“柿水”(即柿漆),除了具有不透水、雨后干得快的优点之外,还能杀死虫类,起着保护身体的作用。所以,汪胜昌纸遮广告宣传有“本号雨伞出品精良,蔽雨遮日,坚固耐用,款式美观,价格廉宜”,能供橡胶工人在树林中工作之用,因而除在岭东、闽南乃至台湾等地流行外,还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20世纪30年代,生产处于旺盛时期,经营者为汪寿嵩和两个侄子汪孟礼(1924-2002)、汪孟智(1925-2003)兄弟,从业内外人员150多人,年产约4.5万把,十之六七出口。产品分为二种,长柄为洋庄,多出口,短柄为内销庄。然原料供应的季节性很强,如柿水(柿漆)一项,产期在农历小暑至大暑两个季节,进料在这个时候才有价宜料好。所谓柿漆,每年的小暑季节,青柿半青不熟的时候,必须摘掉一些,柿子才能个大。而这些被摘掉的青柿捣烂以后,放到锅里煮熟煮烂,再盛出来放凉,将渣滓除去,剩下的胶状液,即为柿漆。历史甚久,唐代《云仙杂记》、元代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均有记载。染后不变色,雨打不透、日晒不翘,经久耐用。因此,遇到旺季产品畅销时,汪胜昌宁可不销也决不让不合格品出门。而购买不到的顾客,久而就送给该号一句话,叫做“兜过鹦哥仔”(“兜”是傲慢的意思;“仔”在这里带有贬义含意)来发泄。但是,这句话却是该店严格自律的反衬,“看似寻常最奇崛”,一间老店能久负盛名,决不是幸致的。
张华云先生有《番批》诗云:“褡裢长伞到寒家,饭菜报知五谷爷。”“褡裢”是一种白帆布背袋,是“批脚”派送侨批时用于装批款的行头。而“长伞”即指汪胜昌制造的长柄纸伞,用于长途跋涉、爬山过岭、走街串巷时遮阳避雨,还是有用的防身武器。这两种工具就是“分批阿兄”的标志,这是潮汕地区广大侨属及乡民所共识。
遂有同行混淆视听,如出现“鹩歌牌”纸遮,这是音混;一姓江的所开的纸遮店,字号作“藤昌”,这是字混。(胜,繁体为“勝”。)但不久,因质量问题而销声匿迹。
1954年城区18家生产纸伞的工商业户和手工作坊分别组成公私合营潮州市纸遮厂和潮州市雨伞生产合作社,年产纸伞10万把左右。汪胜昌合在纸遮厂。1958年,厂、社转为地方国营潮州造伞厂。大跃进期间,人人鼓干劲争上游,把伞面油质未干透的产品提前装运出口,到国外全成了纸棍,海外客户纷纷退货和取消订货合同。又因一是原材料缺乏,主要原材料苗竹因备战所需,供给军队编竹排;二是交通运输不便;三是受国际市场新型尼龙布雨伞打击,出口任务减少。1962年雨伞社拆出,不久并入铝制品厂;造伞厂则并入电器厂,1973年与无线电材料厂组建潮安电器厂(后改称广东省电气控制设备厂,汪孟智是此厂退休职工)。(详见许振声《记潮州城纸遮业》,载《潮安文史》第十辑,2006年。)而汕头市油纸伞合作社则于1970年并入汕头市日用制品厂,油纸伞产品由一个班组进行生产,至1972年停止生产。
台湾高雄美浓油纸伞制作技巧是二战后从潮州传入并发扬光大的,且逐渐由原本实用之生活目的转变为与观光结合的地区文化产业,变成多样化之形态,可以作装饰用来欣赏,又结合客家民俗舞蹈创作伞舞。在种种配套措施下,纸伞得到了新生。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郭洵汐
审核|梁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