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邹鲁话骑楼
发布日期 : 2025-06-03 11:22:37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潮湃新闻客户端

海滨邹鲁话骑楼

周建苗

潮汕,面海,靠山,临江,有“潮上绿洲、海滨邹鲁”之说,其传统民居建筑,是潮州文化的一个重要橱窗。

如果说安逸、宁静,潮汕的传统民居建筑,应该数“百鸟朝凤、驷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五间过、竹竿厝”等,类同“四合院”的园林格局,富丽、豪华,幽雅、舒适。

当你穿梭行走在幽深的古巷,看着爬上青苔的白墙、青瓦,飞檐翘角,装饰雕梁画栋,石雕、木雕、壁画、嵌瓷等地方特色,能够穿越过去,接受一场人文旅游的洗礼。

如果说热闹、繁华,潮汕的传统建筑,应该数骑楼了。

“骑楼”一词,有二种说法。

一是古建筑的骑楼,建于祠前的骑楼,以及楼顶的骑楼,多以祠庙、楼阁等的辅助建筑物。

按曹学佺《名胜志》所述,“诸葛营南有东岳庙,祠前有观骑楼,俗以三月二十七日迎神赛会,侠少之徒聚此,走马赌胜。观者咸登此楼,上下如市”,祠前的观骑楼,即是类似观景台的辅助楼阁。在冯天瑜《黄鹤楼志》记载中,有“楼顶以中央的“攒尖顶”为核心,四面各突起一座歇山顶的骑楼”,以及“奥略楼高三层,楼体呈矩形,屋顶前方建小骑楼式檐顶”,是楼顶的骑楼,摩天接地的建筑,高处标志性的辅助建筑。

从这可以看出,骑楼的“骑”,以“骑”在楼阁、祠庙、市坊、坊廊等干栏式建筑,高于主体建筑,气势恢宏地俯视,这样的楼建筑,美观大方。

二是沿海地区的骑楼,多建于商埠开放,晚清、民国的建筑物,有着楼房建筑特色,也结合当地建筑,中、西结合特点,处于开放商贸繁荣发展的象征。

骑楼,多出现在城镇沿街的建筑,为上楼下廊,楼前留出敞开走廊,一楼屋舍面内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间(道),有遮阳、防雨屋顶(一层或多层),也叫“店铺的公共走廊”“五脚气”“五脚基”等,“外廊式”开放性的商住建筑。

五脚基,指五英尺;“五脚气”,是潮汕地区对骑楼底层外廊的俗称,来源马来语“五英尺”(五英尺道)的音译。即是向街走廊,留出约一米半的空间,可供行人行走、休憩的空间。

骑楼的特点,即内凹、留走廊(檐前)的楼房建筑,现在不少潮汕建筑楼房,有以这样留走廊的。不过,在商业繁华的拥挤地带,留出这样的走廊,既扩大的做生意的空间,又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也是商业的一种模式。

骑楼,起源于印度,由英国殖民者建造;马来西亚的骑楼,也是按英国政府规定标准所建。在热带气候地区,创造了凉爽的居住环境,在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海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很为常见。

当然,潮汕地区的骑楼,也结合了地方传统特色,像是骑楼的墙体灰沙土、灰塑等,以及走廊柱有石柱支撑等,多是来源传统建筑的民居、祠堂结构。

骑楼,一般多以一面走廊,也有二面、三面等,周围环绕,更是留有余地。走廊,多以一层楼高为常,也有二、三层高,高高矗立,便显得雄伟、壮观了。

潮汕骑楼,是楼骑廊、楼骑柱,形成的雄伟、壮观建筑,有一种骑马奋蹄,经济腾飞、蒸蒸日上的寓意。

潮州文化古街牌坊街的建筑特色,矗立的23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貌。

汕头的骑楼建筑群,位于小公园及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街道,南生百货大楼等,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临街架空、星罗棋布的商品网点加上环形放射状的路网格局,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发祥地,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

潮汕骑楼,与当地的开埠、侨批、商业、建筑等,息息相关,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

汕头骑楼的由来,源于汕头的开埠文化。

赵尔巽《清史稿》记载:“商埠曰:沙汕头,咸丰八年英天津条约订开,有潮海关,潮汕铁路。”在1858年对外开放商埠天津,潮海关、潮汕铁路。又载:“咸丰九年,设粤海关于广州。允俄人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琼州七口通商,税则视各国例。定美约亦如之,并允于潮州、台湾两口开市,照新章完纳税钞。十年,设潮海关于汕头。”1859年,允潮州、台湾两口开门;1860年,设潮海关于汕头,为汕头开埠的由来。

汕头骑楼的由来,也源于侨批文化。

“雍正九年,以出洋船只往往乘机劫夺,令福建出洋等船大桅上截、自船头至梁头用绿色油漆,易于认识……又省例:篷上书字,四边止许空一尺。故福建船,俗谓之「绿头船」;广东船,俗谓之「红头船」”,周凯《厦门志》卷五船政略所言,广东“红头船”出现在1731年,随着汕头商埠的开放,也有着当不少人贸易海外,以及留在海外创业谋生、羁居,出现了有名的潮汕侨批文化。

骑楼,不仅能够为行人提供遮风挡雨、遮挡阳光的场所,也是当地居民夜间聚集的热闹场所,体现了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有着不少人的记忆,还是家国情怀的一种象征。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蔡杨

审核|詹树鸿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