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安”闹元宵
□ 陈俏洁
“咚咚咚……”
“镗镗镗……”
“咚得隆咚……”
锣鼓阵阵,铿锵顿挫,响彻全村上空。正月十六晚上八时许,潮安区东凤镇王厝陇村的新灰埕上,一年一度的“走安”闹元宵活动开始了。
新灰埕不新。它地面斑驳,两边的老厝老得墙壁露出里面的沙土。此刻,它却是崭新的。路灯映照,微风轻拂,其上空系着的彩旗在波浪似的翻动中闪耀着空前的欢腾。
“走安”以争夺赛形式进行。两个队伍各派出两名选手一前一后抬起坐着“老爷”的神轿,在灰埕两头来回跑,看哪一队跑得更快、哪一队坚持得更久。
看,选手们绷紧脸部,抿住嘴巴,大跨双脚,奋力向前冲刺,又在拐弯处的高灯旁敏捷调转方向,再闪电般往回奔去。每一段奔跑,他们总会吆喝几声,像在给自己打气,又像向观众展现自己勃发的英姿;每一个转身,锣鼓应时敲起,给他们点出一个大大的“赞”。
为了提高速度,选手灵活调整姿势,本来扛在肩上的轿子间或提在手中,手臂青筋毕现,手掌却握得更紧了。他们憋着一口气,眼里只有前方明晃晃的高灯,心里只有一个一往无前的目标:跑下去,不放弃。
“走安”好玩,惊险,激烈,充满未知。眼见场上选手体力不支,同一队的其他选手赶紧上前替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过神轿,唯恐落下决定胜负的一秒钟;为了取胜,双方选手不顾一切地往前猛冲,竟无意间碰撞到一起,“咔嚓——”观众的心顿时提到嗓子眼,唯恐神轿子里的“老爷”发生闪失,还好有惊无险;某位选手一脚没踏稳,摔倒了,场上的空气瞬间凝固,他却立马站起身来,没事似的拍拍身上的尘土,使擦伤的部分成为闪亮的勋章;某一队刚开始遥遥落后,后面奋起直追,终于反败为胜;有时,两个队伍实力相当,久久分不清胜负,比赛持续进行;有时,两个队伍跑起来立马一见高低,比赛很快在人们意犹未尽的叹息声中结束。
“走安”正在于表示“跑”的“走”,是比拼的是力气与勇猛的“武营”,没有那么多装饰性与表演意味,直接、粗鲁、原生态。
追溯起“走安”历史,村里老一辈人毫不犹豫地说:“从我做奴仔时就有啦。”这项王厝陇村自古以来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别处可看不到,于是,每年都能吸引本村、周边村子的村民和外地嘉宾、外国友人前来观看、拍摄。每个正月十六的晚上,新灰埕总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观众和着场上选手大踏步的节奏,高声呼喊:“兴啊!顺啊!”为胜出的一方喝彩,也为落后的一方鼓劲儿。立春已过,初春的夜晚时而飘洒微凉细雨,但浇不灭人们的热情。
观看“走安”是一门技术活儿。挤不进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里一睹盛况,有人会向附近人家借来长条椅,站上去观看。像我这种又矮又挤不过人家、长条椅也没我的份的人,每次都只有被挤到最外面一层的份。偶尔好不容易挤进前两排,比赛中的选手飞奔而来,带动神轿极速掠过,大家不约而同往后退,我一下又被挤出来。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一回,透过一个发小高举着的手机摄像头,我竟也有幸看见前方“老爷”飞驰而过的景象,这也算是独辟蹊径的观看“走安”方式咯。
看不清,却听得见。锣鼓声、吆喝声、喝彩声、鼓掌声,声声入耳。单单听着这些潮水般壮阔的声响,就足够我想象灰埕正中央的盛况了。都说“故乡在舌尖上”,之于我,故乡也在耳朵里。
我们的先人真智慧,竟想到用这样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来庆祝新年、欢度元宵、祈福平安、表达祝愿,而他们的后代更坚持和热忱,将它传承得有模有样、有声有色、盛大隆重、精彩纷呈。
就是这样,王厝陇村以各种形式的欢庆活动将闹元宵掀起一股又一股的高潮。
早在正月十六的白天,王厝陇村便在“营老爷”。村中青壮年男性抬着三山国王、夫人及福德老爷圣驾巡游于村里的每一条大路、每一条小巷。所到之处,鞭炮噼啪作响,烟尘弥漫里洋溢的是村民喜悦的笑脸;所过之处,鲜艳纸屑铺满一地,那是新的一年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明月高悬时,烟花秀接连上演。人们仰望空中一束束绽开的“花朵”,不住发出惊叹声,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生怕错过最美丽的那朵。一旁池塘的水面上映出“百花齐放”的倒影,比高处真实的烟花还要璀璨。打在祠堂屋顶上、榕树上那些,一瞬间照亮乌黑的瓦片和墨绿的树叶,好像给它们镀上一层华彩的金子。
今年的正月十五就更隆重一些了。四月初八是鳌头乡大闹热,按祖宗立下的规矩,轮到“灯首”的主办社当年应在这天负责抬鳌头古庙诸神按既定庵路巡游全鳌头乡。七年一届的“灯首”今年恰好轮到王厝陇村。正月十五从早到晚,王厝陇村的青年们排成长队,抬着华光大帝圣驾及诸神,由高灯、锣鼓队还有身着一色长袍的乡中长辈开路,巡游鳌头七社。“文营”中的诸神目光如炬,正襟端坐,透露出威严与神圣,吸引众多村民与路人驻足观赏。翘首张望中,人们多了一份盼望,盼望四月初八大闹热的到来,盼望那一天神前、灯光秀、营标、营老爷和锣鼓队演奏等民俗活动更盛大的呈现。
这一刻,闹元宵尾声“走安”将属于过年的热烈气氛推至最高点,也是人们结束春节、收心干活的“仪式”。一如过去许许多多个正月十六,每次“走安”过后,新灰埕就恢复日常的平静,等候来年再次迎接这个热闹喜庆的日子。
新灰埕的两百米外,是贯穿全镇的交通要道——东梅路。路上车来人往,路旁有商店、工厂、学校、菜市场,喧嚣繁华。镇子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王厝陇村新灰埕上的“走安”传统民俗却保留不变,“走”了一年又一年。
走安,走平安,越走越平安,真值得一走再走啊。

来源|潮州日报
图片|张泽慧
编辑|张泽慧
审核|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