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潮澄饶丰革命的“小延安”——探访归湖镇高升村红色印记
发布日期 : 2025-06-10 10:41:13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潮湃新闻客户端

走进潮澄饶丰革命的“小延安”

——探访归湖镇高升村红色印记

黄耀树


“五一”期间,在原潮安申报中央苏区县办公室顾问陶永庆陪同下,由原市水利局工会主席柯舜珊(其父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投身革命,父亲柯义木曾历任高升村党支部书记,母亲陈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加入共产党,曾任三区妇女干事)作向导,我们踏上了潮安区归湖镇高升村这片充满传奇的红色土地。高升村(涵盖石古脚、石壁头、桔树坑、双垭、鹿湖、大溪墘等七个自然村)作为革命老区,地处归湖镇区东北约23千米处,海拔400米。这里山高路陡、林深洞隐、涧险坑多,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为潮澄丰澳党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天然屏障。

英德居(粮食仓库)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高升村的石壁头、大溪墘、鹿湖等村便成立了农会,建立起苏维埃政权,成为登荣区(今文祠、归湖、赤凤镇一带)的革命活动核心,更是浮凤苏区根据地(潮安、饶平、丰顺三县交界山区)的关键组成部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韩江支队第十一团将司令部设于石古脚村,使高升村一跃成为潮澄饶丰革命斗争的指挥中枢,为潮汕地区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特殊功勋。

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韩江支队第十一团”在李工坑宣告成立。6月26日,国民党闽粤边区剿匪总部总指挥喻英奇纠集潮安蓝道立部、饶平吴大柴部和丰顺林海琴部共计500余人,对凤凰北部的官头輋发起疯狂“围剿”。此前驻扎于官头輋村及周边的第十一团司令部以及团、军需处、油印组、修械所、卫生所、缝衣组等部门,在敌人来犯前后,陆续转移至五股一带。至此,五股成为继官头輋之后建立的凤凰山第三个游击基地,位于五股腹地高升村的石古脚、双垭、桔树坑、鹿湖等自然村正式成为潮澄饶丰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因此被称为潮澄饶丰革命的“小延安”。

踏入高升老区,柯舜珊主席带领我们翻山越岭、走村串巷,寻觅往昔革命遗迹,一路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每当行至山路岔口,她便详细介绍每条道路的来龙去脉。我们先后探访了留存至今的第十一团粮食仓库、军需处、修械所、被服厂、印刷厂、虎连驻地以及团司令部等遗址。

我们来到东明村乌石自然村,参观了英德居——人民解放军韩江支队第十一团粮食仓库旧址。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年的革命领导同志对潮澄饶丰革命斗争的粮食保障极为重视,曾亲临此处考察、部署军需给养等后勤工作。乌石村群众踊跃协助运送粮食,站岗放哨,全力保障部队供给。令人欣喜的是,这座两层楼房的旧址现在仍保存完好,360平方米的建筑,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位于双垭村的人民解放军韩江支队第十一团军需处旧址,也承载着诸多传奇。军需处(代号“竹园”)最初设于双垭村垭垸山的炭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赤卫队曾在此驻扎),用于隐匿物资。待局势稍缓,先后迁至石古脚村、双垭村,为军需供应筑牢坚实后盾。军需处主任许崇英(化名细姐)在抗战胜利后返回潮汕投身革命,她在此开办识字班、组建“姿娘间”、成立唱歌队,极大地激发并鼓舞了五股群众的革命热情。面对国民党当局对山区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战士与群众同甘共苦。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突破封锁线运送物资;武工队与党组织紧密配合,在文祠、饶中、意溪等地以及平原地区,有计划地开展借枪募粮行动,从殷商富户处征得大批枪支、粮食和银款,再通过陆路(经文祠合佩村至李工坑或大水溪)与水路(经韩江转入归湖溪美村)运往山区,有力支援部队,打破敌人封锁,为山区反“围剿”斗争提供了重要支撑。

位于鹿湖自然村的人民解放军韩江支队第十一团油印厂遗址,地处山高林密之处,便于隐蔽。1948年6月中旬,韩江支队第十一团油印组迁至五股,并在石古脚成立十一团油印出版处,驻扎鹿湖村。中共潮澄饶丰武工委书记吴健民、潮澄饶丰边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庄明瑞常来指导工作。此后,《自由韩江》报编委会在此成立,稿件主要由各连队、武工队及后方机关人员提供,军需处保障油墨、蜡纸、纸张等物资供应。在国民党当局严密封锁的困难时期,“十一武”武工队长杨玉坤借助胞兄在潮州城的关系购置“敏感物资”,山村炭农以卖炭换购“城货”为掩护,穿越敌人封锁线,经凤凰大山转运物资。当时凤凰山尚无电台,全靠平原地下党通过特殊渠道收听电讯、传播新闻。经精心筹备,《自由韩江》油印报于1948年8月5日在鹿湖村复刊。如今,古瓦窑基本保存完好,而瓦窑前的民房却因年久失修、无人维护,在风雨侵蚀下早已倒塌,杂草丛生,尽显荒芜。

人民解放军韩江支队第十一团被服厂旧址位于高升村。1948年,团军需处主任许崇英将军需处从凤凰官头輋迁至高升村双垭后,因部队物资需求,在双垭自然村下厝公厅开设被服厂。被服厂由黄秋兰领导,成员多为第十一团领导人的家属。黄秋兰还从乌石村请来缝纫师傅文永规担任技术指导,被服厂主要为第十一团制作军被、军装、军袋、军鞋等军用物资。这座土木结构的民房旧址,历经岁月沧桑,屋顶瓦片老化渗漏,木结构腐朽,虽10年前曾进行墙体修缮,但仍亟待进一步保护。

韩江支队第十一团修械所遗址在东山村寮北内的蟹地叮咚坑。1948年6月,随着“人民解放军韩江支队第十一团”成立,代号“树园”的修械所也随之设立,陈作德任所长,杨广茂、吴尖、陈流等一批技术骨干投身其中。修械所承担着修理枪支、制作土炸炮、土地雷、燃烧瓶,翻新子弹和哑炮等重要任务,甚至还成功改造两挺美国空军重机枪,让第十一团拥有了强大火力。修械所从成立到潮安全境解放,先后九次搬迁,辗转多地。军需处主任许祟英多方筹措物资,保障修械所运转。修械所制造的土炸炮在战斗中威力巨大,不仅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更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和群众的士气,为解放潮汕立下汗马功劳。

1948年,第十一团麾下一连(豹连)、二连(彪连)、三连(龙连)、五连(虎连)、七连(钢连)、九连(铁连)等连队作战勇猛。这一时期,地方武工队与部队协同作战,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围剿”斗争,打击了国民党基层政权、镇压了反动分子,同时开展借枪募粮行动,组织民兵及相关群众团体,还建立起一批“两面”政权,有力推动了革命进程。高升村双垭自然村的陈氏公祠及两边民房现还保存着豹连、彪连、虎连的故址和标志。

人民解放军韩江支队第十一团司令部旧址位于高升村石古脚自然村10号,这座两层木楼,占地180平方米,基本保持着原有风貌。1948年9月22日,潮澄饶丰地区党的干部扩大会议在这座木楼中召开,会议传达闽粤赣边区党代会精神和韩东地委会议决定,总结了1939至1948年平原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分析当时潮澄饶平原游击战争的条件,提出潮澄饶丰武装斗争的方针和任务。9月30日,中共潮饶丰县委副书记庄明瑞在这座楼中宣布成立潮饶丰妇女委员会,任命蔡初旭为书记。

徜徉于这片青山绿水间,凝视着众多珍贵的革命遗址,我心潮澎湃。高升村无愧于革命“小延安”的美誉!如今,延安精神作为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持续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延安是中国革命从抗战胜利走向全国解放的圣地,而高升村这片“小延安”,则是潮汕地区从抗战胜利走向全面解放的红色摇篮。

在此,我怀着殷切期望呼吁:充分利用高升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丰富厚重的红色资源,建设红色教育基地。让更多革命后代在此感悟历史、传承弘扬“延安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衷心期盼这一设想能够得到有关党政领导、党史部门的重视,早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蔡杨

审核|詹树鸿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