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海龙
在古瓷器的收藏岁月里,每一件藏品都是一道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而我,独独钟情于那一块块的碎瓷片,它们宛如繁星点点,在收藏的浩瀚星河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微光。这些看似残缺不全的碎瓷片,于我而言,是开启瓷器收藏这一神秘领域的金钥匙,是一座等待挖掘的知识宝藏。
碎瓷片,在收藏市场的汪洋中,是别具一格的存在。它们没有整件瓷器那令人咋舌的价格标签,对于初涉瓷器收藏的人来说,整件瓷器的高昂价格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令人望而却步。然而,碎瓷片却敞开了怀抱,它们以低廉的价格,让每一个怀揣着收藏梦想的人都有机会一亲芳泽。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无论你是囊中羞涩的学子,还是对瓷器情有独钟的普通百姓,都能寻得属于自己的收藏乐趣。而且,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收藏世界中,碎瓷片像是一方净土,因其低廉的价格,造假者少了觊觎之心,这使得收藏者面对它们时,能放下戒备,安心地探索其中的奥秘。
当你将一片碎瓷片捧于掌心,就如同握住了一段历史的脉搏。从那斑驳的发色中,能解读出岁月留下的密码。不同年代、不同窑口的瓷器,发色各有千秋。有的宛如天边的晚霞,色彩浓烈而绚烂,那是盛世窑火的热情奔放;有的恰似山间的清泉,淡雅清新,是文人雅士钟爱的清幽之美。在碎瓷片的世界里,你可以看到宋瓷的素雅,那一抹天青色,仿佛是宋徽宗梦中的烟雨,空灵而悠远;也能领略到元青花的明艳,那浓郁的色彩在白瓷胎上肆意绽放,犹如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每一种发色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都是古人在窑炉前日夜守候的智慧结晶。
而碎瓷片上的釉水,更是一部无声的史书。轻轻抚摸,那或光滑或粗糙的质感,能让你感受到岁月的纹理。有的釉水如同美玉般晶莹剔透,折射出古代工匠对完美的执着追求;有的则醇厚凝重,像是一位老者,承载着无尽的故事。透过碎瓷片上的釉水,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代施釉工艺的神秘画面。工匠们手持毛刷或蘸釉工具,小心翼翼地为每一件瓷器披上华丽的外衣,那专注的神情、精湛的技艺,都在这碎瓷片上留下了永恒的痕迹。
包浆,是碎瓷片上最迷人的时光之痕。它是岁月在瓷器表面留下的温柔馈赠,如同老树上那斑驳的树皮,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沧桑。那一层温润的光泽,不是简单的污垢或磨损,而是时间与瓷器相互交融的结果。在碎瓷片上,包浆的色泽和质感变化万千。有的包浆如凝脂般细腻,泛着柔和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被人珍视把玩的过往;有的则带着岁月的斑驳,深浅不一的色泽像是古老地图上的等高线,勾勒出瓷器在历史长河中的跌宕起伏。
碎瓷片上残留的画工,哪怕只是一角,也足以让人为之倾倒。那些或简洁或繁复的图案,是古人艺术灵魂的寄托。线条或流畅如行云流水,或刚劲有力似铁画银钩。构图之精妙,令人赞叹。一幅小小的碎瓷片画工,可能是花卉的婀娜多姿,花瓣的舒展、花蕊的细腻都栩栩如生;也可能是人物的生动神态,眉眼之间的神韵、衣袂的飘动都活灵活现。这些碎瓷片上的画工,如同艺术的碎片,拼接起了古代绘画艺术的壮丽画卷。
在与碎瓷片相伴的日子里,收藏者的眼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锤炼。每一次拿起碎瓷片仔细端详,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瓷器知识的实践。就像一位行者,在碎瓷片铺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逐渐能分辨出细微的差别。眼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对瓷器特征的熟悉,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当你能从一片碎瓷片中看出朝代的更迭、工艺的变化时,你便真正领悟到了收藏的真谛。
碎瓷片,体态虽不完整,却有着完整的灵魂。它们是瓷器收藏之路上的基石,是连接古今瓷器文化的坚韧桥梁。在这小小的碎瓷片里,蕴含着无尽的收藏智慧和乐趣。每一片碎瓷片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默默地等待着有缘人来解读它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