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4-11-20

精神障碍患者如何做好居家康复

􀳊 潮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蔡素芬

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医院、社区等公共资源不足,多数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治疗需家庭协助。因此,居家康复是一种现实且必要的选择。精神障碍患者在病情相对稳定后,帮助其逐步恢复生活自理、社交及工作能力,对减少疾病复发、降低致残率、恢复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疾病的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在自我形象、人际关系、学习和工作状态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损害程度与病程和病情成正比。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痊愈并不是治疗的结束,居家康复同样重要。患者和家属要建立正确的认知与态度,树立康复的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相信通过治疗和康复,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改善。以下是居家康复实施建议:

居家治疗与用药

1、定期复诊:有助于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当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药物调整,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复诊频率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而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急性期(初次诊断后的前3个月):此阶段患者病情波动较大,建议每1-2周复诊。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药物调整。

稳定期(3个月至1年):病情逐渐稳定,复诊频率可适当延长至每月一次。这一阶段,重点是巩固疗效,避免复发,同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维持期(1年以上):长期稳定的患者,可将复诊间隔延长到每3-6个月一次。这段时间内,主要关注药物使用的副作用,以及是否出现新症状。

2、规范用药: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用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家属应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确保药物按时按量服用;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情绪管理

1、规律作息:有助于患者建立稳定的生活秩序,减少情绪波动。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家属为患者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起床、吃饭、休息、娱乐和睡觉等,并督促其严格执行。鼓励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促进病情恢复。

2、健康饮食: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对于吞咽困难或拒绝进食的患者,家属应耐心劝导,必要时可咨询医生或营养师,采取合适的喂食方式。

3、适量运动:运动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改善情绪状态。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并发症。

4、情绪调节: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同时,家属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与患者发生争执或冲突。帮助患者学习识别自己的情绪变化,了解不同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导患者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以缓解负面情绪。鼓励患者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分散注意力,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社交活动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通过居家康复中的社交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患者可以逐步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为重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增进社交:有助于患者感受到来自亲人和朋友的关爱与支持,减少孤独感和社交隔离。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参与家庭聚会、朋友聚会等。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让患者与远方的亲友保持联系,增强社交网络的广度。

2、避免社交孤立:家庭成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社交状况,避免其因病情或自卑心理而主动疏远人群。可以通过邀请朋友来访、参加社区活动等方式,为患者创造更多的社交机会。

3、活动参与:鼓励患者参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如做饭、打扫卫生、购物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家庭支持与环境营造

1、家庭支持: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康复的信心。家庭成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让其感受到被理解和关心。患者情绪低落或身体不适时,需要家人的适度陪伴。

2、环境营造: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居家环境。避免过多刺激和噪声干扰,让患者能够安心养病。

3、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应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彼此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如一起观看电影、共进晚餐等,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鼓励患者加入相关的康复组织或团体,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分享康复心得。这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归属感和康复动力。或者利用社区、医院等提供的康复资源和服务,如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这些资源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康复支持。

精神障碍患者的居家康复需要患者、家属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患者可以在家中得到有效的康复和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