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4-11-21

十相留声坊

  十相留声坊 郑鹏 作

□ 陈贤武

光绪《海阳县志·坊表》:“十相留声坊,在府治前新街。为唐宰相常衮、李宗闵、李德裕、杨嗣复,宋宰相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建。坊背镌‘太山北斗’,并为唐刺史韩愈建。”

清·郑昌时撰《韩江闻见录·十相》:“昔之宦于潮及驻潮者,有十相:唐四人,曰常衮、李宗闵、李德裕、杨嗣复;宋六人,曰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后人于府治前新街,为建十相留声坊,而配之以‘泰山北斗’,表韩公焉。《唐书·韩愈》赞‘愈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愈没,其学盛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府治旧在金山麓,后改今所,故曰新街。”

“十相声名久不磨”,他们有的是入潮前任过宰相,有的是离开潮州以后才官至宰相的。他们或勤于吏治、政绩颇丰;或兴学重教、勤于著述;或忠肝义胆、垂范后人;或蕃衍潮州、连绵不绝……

从十相莅潮的角度来看潮州,亦是从唐宋两朝政治边缘的角度看中国。中原文化教育播入潮州区域,有许多途径,其中入潮官员的影响与作用是很重要的。实事求是地说,唐宋官员贬谪之后,虽然处在仕途低潮期,职位降低,但却善于在小的着力点上发力。以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的前高(京)官身份,这对改变边远一方落后习俗,也相对容易。庙堂之上没有实现的宏观规划,往往在贬谪之地进行了点的突破。在封建社会中,长官意志在一定范围内起决策作用,清官贤宦之廉洁自律、励精图治、办文兴教以及抗暴除恶的种种作为,不仅精神可嘉,也有利于国计民生,其进步作用是无须讳言的。无可辩驳,潮州于十相之中的多数人来说不过是贬黜的经停站,或是短暂的低谷期反思平之地。但失意之时,亦有人留声,为潮州带来自政治、文化中心的儒家正统思想。

留声的十相,被看成潮州区域接受文明开化过程中有建树有影响的一个高官群体,其中常衮、吴潜和文天祥更是状元宰相,对潮人来说,这个群体在传播礼教、倡导文风上间接影响要比直接影响大得多,长远的影响要比短时的影响大得多。这些名公巨擘的到来,促进了潮州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之融合,为推动潮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他们的政绩和声望在潮州永留传!

潮人感念他们,在府县志中,相关吟咏诗文可谓车载斗量。在潮州曾建有纪念他们的十相祠(在凤凰洲)、二相祠(在潮州城北,祀唐李德裕、宋赵鼎);城内祀赵鼎的赵丰公祠堂、得全书院;韩祠上的尧佐亭;韩祠主殿阶梯下左三仁祠(祀“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韩祠左(今韩师校内)的陆公祠(祀宋陆秀夫),东郊(今湘桥区意溪镇)的“衣冠冢”(1950年代大规模平整土地中,墓园曾被夷为平地、碑石散失。2003年陆氏后裔把寻到的墓碑迁至磷溪镇英山村枫塘山,重建陆公墓园。),南澳青径口的“宋忠臣左丞相陆公墓”陵园,澄海的陆厝围、秀夫亭和陆秀夫祠;潮南田心天台古庙中有祀文天祥、陆秀夫像,潮阳东山有奉祀文天祥的大忠祠及海门的忠贤祠;南澳岛城隍庙左侧的陆张二忠祠,等等以纪念。

潮州凤凰山下埔村文山(文天祥的号)学校,是20世纪90年代,由下埔小学改称的,在文山学校,朗诵和传唱文天祥的正气歌是学生的必修课,校内还立有文天祥的塑像。潮州西湖公园内的文山亭里,过往路人在休息时刻会阅读亭内碑文;韩山师范学院西区,陆公祠遗址“孤忠大节”题刻及《宋陆丞相祠碑文》陪伴着莘莘学子。除去保留古迹、建庙立碑,在潮汕地区也有不少纪念“宋末三杰”的活动,潮阳谷饶镇的“宋大元帅巡游”活动是为纪念文天祥及牺牲的南宋将士而举办的仪式,由已有600多年历史的谷饶祭社演变而来。每逢巡游活动来临,村民会早早准备好祭拜需要的物品,如印着“浩气长存”“威灵显赫”字样的红桃粿,去往祭拜地点纪念文天祥。仪式完成后,村民还会穿街走巷举行民间艺术大巡演。已经从忠烈先贤演变成社神,甚至成为游神赛会的主角,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据《潮安县城关镇亭坊简略史迹》(1951年抄本)记载:十相留声坊为“明嘉靖十年(1531)仲夏,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黄洪、推官秦兴建”。据嘉靖《潮州府志·官师志·大明推官》:“秦僎,字季升,南昌人。(正德五年)举人。嘉靖八年(至嘉靖十三年)任。”故当系“秦僎”之误。

立坊52年后的明万历十一年(1583),潮州知府郭子章于北面镌刻了“太山北斗”,下镌“唐潮州刺史韩愈”。

唐元和十四年(819),屡遭贬谪的韩愈因谏迎佛骨之事触怒皇权,被贬潮州。在任八个月,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之余,极力兴教育、办学校、扬儒学。这座边缘之城已日新月异,而他的劳苦功高也被镌刻进这座城的每个角落,山是“韩山”,水是“韩江”,橡树是“韩木”,路是“昌黎路”,与古城相辉映。尤其是韩木,“邦人恒以繁稀卜春官科名之多寡”,“韩树瑞非虚”,更成名闻遐迩的“潮州八景”之一“韩祠橡木”。

《新唐书·韩愈传》末后的赞语中说:“自愈没(亡后),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泰山,在山东,是我国的五岳名山之一。北斗,凡七星,列作有柄的斗形(斗,是古人舀酒的用具),终年在北方,所以称为北斗。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亮。人们敬仰韩愈,把他看作高大的泰山和指示方向的北斗星一样,可为榜样的杰出人物。泰山也作“太山”,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

于“十相留声”背面镌此四字,说明了在潮人心目中,韩愈一人而足与十相相颉颃,甚至其光芒盖过之。郭子章《潮中杂纪·韩祠从祀》就有:“《韩祠录》载:正祠祀韩公,配天水赵公祠之,南东室祀名宦唐常怀德、常衮以下三十九人祀之,南西室祀乡贤南齐程旼以下二十五人。”以名宦祠、乡贤祠而配祀于韩祠,可见韩公“吾潮导师”的影响力。饶宗颐在《宋代莅潮官师与蜀学及闽学——韩公在潮州受高度崇敬的原因》就认为:“唐世潮州刺史,地方志官师部所载凡十人,祀名宦祠者六人,韩愈之外为常怀德、李皋、常衮、刘暹、杨嗣复,官阶不在韩之下,又以宰相身份贬潮者,常衮、杨嗣复外,又有李德裕,今皆为人所淡忘。惟韩愈深入人心,建有专祠,历久而弥显。迹其渊源,大抵出于仕潮州诸名宦之提倡。”

明代先贤林大春《金山引为潮州郭使君(郭子章)寿》的诗起首恰好对此坊字作了最好之阐释:“君不见金城山,千寻奕奕高莫攀,古来贤达生其间。亦有十相来游寓,至今声实留人寰。又不见潮阳守,千载悠悠名不朽,投檄烟波鳄鱼走。济溺亨屯(解救困厄)起斯文,后学先生称北斗。”

十相留声坊原位于市区义安路英聚巷尾北侧,于1950年拆卸。2009年重建于太平路四目古井西侧。

“十相留声”左镌“明嘉靖十年仲夏”,右镌“潮州知府丘其仁、通判黄洪、推官秦兴建”,下枋镌“唐宰相常衮、李宗闵、李德裕、杨嗣复,宋宰相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太山北斗”左镌“明万历癸未季秋之吉”,右镌“泰和郭子章、兴业何敢复、石门梅鹙,滇南王国宾题,潮阳林大春书”,下枋镌“唐潮州刺史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