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4-11-30

从“捻提绕拉”到心灵栖息地

非遗潮汕手钩花 绽放时代光彩

试一试:左手食指与拇指捻起“棉线”的一段,中指抬高以绷紧绕过食指的线,再卷起无名指或小指夹住剩余部分;右手以拇指和食指捻着“钩针”,用针头的微小弯钩一绕、一提、一拉——就完成了潮汕手钩花里最简单的一结。

对于初学者而言,不提速度与结的大小均匀度,能够一个接一个、流利不卡壳地钩出一串最简单的结,已经有点难度;而对于来自潮汕地区的众多钩花女工而言,却已是一种易如反掌、不必琢磨、甚至于稍显枯燥的动作。“捻提绕拉”的动作组成了潮汕手钩花这一“非遗”技艺的基础,也在重复中钩编出潮汕钩花女工最日常的生活。

十八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来自于西方的抽纱技艺逐渐同潮汕本土女红相融合,形成了具备传统精细工艺与外来“抽通技艺”双重特点的潮汕钩花手工艺。潮汕手钩花既作为家庭手工业的一种,发展为十九世纪潮汕家庭的主要收入方式之一;也作为一类潮汕传统工艺,成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中的一项。然而,纺织行业技术更新换代、新兴行业的出现与传承人群体的老龄化等因素,使钩花行业及钩花技艺面临延续难题。

寻求宁静的时代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持续进行,“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机遇,潮汕的非遗文化资源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且,在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时代背景之下,乡村振兴的落实也给非遗传承注入了活力,给潮汕手钩花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并且在节奏飞快、压力日益增长且复杂化的当代,人们都在寻找着一方寄托内心宁静祥和生活追求的“桃花源”,寻求着一条引导自己暂时释放纷繁杂绪的“田间小路”——这是一个寻求宁静的时代。在当下流行的各类情绪舒缓方式中,广受年轻人喜爱的兴趣手工,实际上同近来热点人物——李子柒所展示的自给自足式的田园生活暗相呼应,都在亲身思考、设计、制作的过程,以“体验”“表达”与“获得”抒发人们无处释放的内心情绪。在潮州,也有一批年轻人选择了这种方式,她们捡起了过去潮汕妇女手中的钩针,用指尖与针线编织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发现宁静的历程

潮汕手钩花正面临着非遗的传承困难与作为兴趣手工的热度渐升的矛盾,而一群年轻人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对矛盾中的相通点,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展开了调研。今年年初,来自华南师范大学,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外语、美术和特殊教育多专业优势的大学生团队“潮花喜拾”,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潮汕各地,结合网络调研,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钩花业从业者、爱好者、消费者、相关专家、政府工作人员等对象进行访谈,尝试打通当今社会情绪需求同潮汕手钩花传承发展间的链条。

通过调研可得,钩花上手难度低、材料容易获取、不受时空限制等的优点,加上互联网平台为技法教学与创意传播提供的便利,使它成为当下人们表达情绪与表现自我的渠道之一,在学习钩编与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自己动手的体验感与成就感,实现了对因忙碌生活与繁重压力而无从喘息的心灵的治愈,正如访谈对象陈小姐所说:“这个让我成就感加倍,治愈了很多不开心,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

而在体验的同时,人们也可通过分享作品及创作经历,在展示思考与分享情感的过程中寻找共鸣点,营造出一种温馨氛围,2021年开始在网络上分享作品的爱好者米小姐也正是这种心理:“就想分享给大家伙看看我钩得好不好看,有点想‘大头’,想大家夸夸我的手艺。”爱好者们之间的频繁互动往往积极正向,而当爱好者汇聚到一定数量后,会形成钩织爱好者的网络社群。这一社群可以带给爱好者们一个心灵栖息的地方,给予她们较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进一步推动钩花技艺交流与传播中情感氛围的传播,在满足人们内心对宁静的需求的同时,实现吸引他人关注钩花制品、甚至亲自学习钩花技艺,进而实现技艺的传播、交际网络的扩大与情感氛围的再扩散。

创造宁静的可能

相比过去,潮汕手钩花的经济地位早已不似其鼎盛时期,但在其经济价值之下,这一门技艺的文化创意与情绪抒发价值却在日益提升,为其在当今时代得以重焕魅力创造条件。钩花成了爱好者们自由挥洒个性、追寻自我价值的舞台,在她们手工创作的世界里,不仅构筑了自己的社群,更在共同的记忆中激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收获了自尊与归属。另一方面,钩花从业者们通过与爱好者的良性互动,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让我们在非遗传承中看到人民的力量。

在这个崇尚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国家持续推出系列政策以扶持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人们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始终追求,潮汕手钩花不断前进,向着那一片独属于它的“美好田园”持续进发,延续着我们中华传统文明的魅力。要知道,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我们已经看到,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洋溢出浓厚的青春气息,希望有更多青春力量加入非遗“年轻化”的行列,唤醒古韵、绽放光彩。

(陈洋 郭裕娴 邢思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