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的新方向。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着重强调实现大学、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初中小学多学段思政教育过程和活动的有效衔接与顺利过渡。思政课教师要科学准确地把握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内涵要求,着力探索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在各学段的实践路径。初中学段的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学段道德情感教育与高中学段政治素养教育的连结点,要明确自身“打牢思想基础”的精准定位。在教学实践中,厘清学科育人功能的“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的关系,我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树立“大思政课”思维,实现课标、教材、学业要求一体化
树立“大思政课”的思维,把“社会大课堂”搬进“思政小课堂”里,统筹本学段的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业质量要求,将三者融为一体,培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将学校课堂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思政课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首先,这要求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将教学视野从教材和已有经验投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我们总是立足教材围绕考纲,以考纲考点为指挥棒,深耕教材这“一亩三分地”,为的就是提高学生学科的分数。显然这样的分数教学导向下,学生提高了分数却不见能力与素养的培养,而思政课的感召力和德育性却无从体现。其次,树立“大思政课”思维要求我们要用本学段的学业课程标准,让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要求成为实施教学的指明灯。把课堂链接社会生活,通过教材运用与实施来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顺利完成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依据新课标整体理解课程标准确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是深度把握教材、用好、用活教材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要实现课标、教材、学业要求一体化,要求我们在课堂实施中要根植社会热点生活,链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遵循在议中学,议中悟,议中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和构建知识,用教材观点对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学科逻辑思维能力,实现课标素养通过教材运用达成学业质量要求。
以《依法履行义务》为课例。在教学实施中,我以“贵州山林火灾的新闻事件”作为本课教学情境,从贵州山林火灾的新闻事件报道,到火灾背后涉及相关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及依法履行义务等知识(见图一)。
把“贵州山林火灾”的新闻事件搬进课堂,让学生能从社会热点问题直观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从真实生活的案例剖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严重法律后果,从而增强学生权利观念和义务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捍卫者和践行者的责任意识。通过学生撰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共同保护山林、预防森林火灾,培养学生建构教材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共同建设美丽中国。通过链接热点——理清知识——剖析案例——运用知识——动手实践——培养能力,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学习来突破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达成学业质量要求。通过这样的课堂,实现课程标准素养导向、教材知识的落实与学生学业质量要求一体化。
二、明确“立德树人”任务,推进教学方法、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一体化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课的本质要求,只有打造好“大思政课”新型育人体系,才能发挥好思政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爱党爱国优秀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施中,要确立“立德树人”的任务导向,就必须坚持党的最新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时代背景,针对初中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多元教学活动设计,实施科学教学评价。通过实施教学方法、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一体化,才能在思政小课堂上讲好大道理。
以《延续文化血脉》为课例,采取议题式教学。取材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以中轴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载体,让学生感受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出典范,在围绕“延续文化血脉,守护精神家园”总议题下设置三个子议题。子议题1:护文明火种,走进北京中轴线;子议题2:传历史文脉,感受中轴线文化;子议题3:建文化强国,赓续文脉谱华章。每个子议题对应开展多元的学生学习活动,课前学生通过微信程序“云上中轴”打卡北京中轴线自主获取并整理中轴线的相关文化信息,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探究成果。学生通过注册成为北京中轴线云上志愿者的实践体验,提出数字技术背景下如何守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与方案(见图二)。
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合作学习、实践体验和个别指导多种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直接体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才能深刻理解文化血脉的赓续绵延,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利用现代数字技术让学生成为守护中轴线的“数字打更人”,通过学生实践进而思考如何守护文明,赓续文明、发展文明。增强学生责任担当,内化了学生要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的自觉性。大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与多元学习活动要求实施综合评价体系。这个综合评价体系需要从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多主体评价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综合评价体系动态关注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思想品行与学科能力发展与进步,对教师教学方法运用与学生学习活动效果的进行及时反馈与调整。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多元综合评价”一体化的教学尝试,把道德与法治课从纯粹知识讲授转化为学生循序渐进认识、感同身受理解、真心实意相信的“立德树人”育人课堂,大大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发挥思政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引领作用。
三、推动“核心素养”培育,协同小学、初中、高中育人目标一体化
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应该追求协同一致,才能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的长效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实施中要致力推动培育本学段学科核心素养,协同小学、高中学段的育人目标。
首先我们要对小学阶段三个学段的核心素养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才能避免陷入对小学阶段学习内容的刻板重复和枯燥说教,进而实现初中学段的育人目标。其次我们还要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分析,精准把握在初中这一学段要落实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要求,讲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该有的深度与高度,为学生顺利进行高中学习做好学习与能力的必要储备。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关注初中学段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认同、实践运用,以本学段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基于素养导向——确定内容——开展教学的教学系统设计。遵循本学段学生“认知——认同——践行——信念”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通过生活化的体验课程,借助社会生活中生动的道德体验与实践来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思想困惑,创设让学生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理性认识形成认知情感再坚定理想信念。这样子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才能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让学生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养成健全人格,学会了责任担当。协同小学、初中、高中育人目标一体化,思政课才能从书本上、课堂里走进学生的生活里、心窝里。思政课教师才能在讲台上自信描绘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学生才会抬头仰望、真心喜爱,真正认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3.《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人民日报理论
潮州市潮安区实验学校 杨洁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