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4-12-18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核心素养与解题方法结合的探索

􀳊 陈昭武

摘要: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核心素养与解题方法必须密切结合,抛开解题方法谈核心素养,是缺乏评判标准的,相反放弃核心素养指导的解题方法,会陷入纯技术操作的误区,难以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新材料新情景问题的应对方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注重时空观念与逻辑的结合、将历史解释与分角度对问题深究和探索是可行的提高效率做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分角度概括;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核心素养与解题方法相结合,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有意识地训练。一般来讲,可以把一轮复习当成一个训练的周期,错过了这个周期的复习,至第二学期就会非常被动。表现为:解题不得法;材料的新情境难以读懂;知识要么碎片化;要么理解不透彻,难以应用。要弥补起来是很困难的,所谓“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1]

因此,第一学期中后阶段的复习是知识和能力夯实和提升的关键。怎样操作呢?具体来讲复习公式是这样的:教材+新材料新情景+方法,下面以具体例子说明。

一、时空观念与逻辑思维的紧密相结合

(一)通过材料进行复习

时空是历史知识的坐标,是历史知识的必然性和唯一性的体现。时空错乱了,应用和概括,就会失去了一定的依凭。缺少逻辑的历史(含时空)只是故事而已,无法解决相关问题。甚至连历史学业质量四个水平能力中的第一水平还难以达到。每一个时间段和历史周期的历史概念所涉及的背景(原因、条件)、内容、影响(评价、说明、看法)是必须牢记和应用的。这可以通过新材料和设问来检验学生的逻辑,要解决问题也必须合理运用逻辑。

材料:(明末至清中期的江南地区)如果一个农妇一年从事纺织360日, 则其净收入为10.1石米,够2.8个人吃一年。因此,农妇如果从事棉纺织生产,不但可以养活自己,此外,再养活1-2人,也是做得到的。正是因为妇女的纺织劳动在农民的家庭经济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她们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随之也发生变化,已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妇女能撑半边天”的局面得以形成。

——据李伯重《“男耕女织”与“妇女半边天”角色的形成 ——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二》整理

材料的主旨意思是妇女的收入多,家庭的经济地位提高。与材料的内容相匹配的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将《史纲》和《选必》内容整合起来,明朝的商品经济发展表现如下:白银的货币化、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地域性商业帮会的出现、市镇的兴起、会馆的出现等。根据材料可以提出设问:“选择材料中的一句话作为主旨意思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要从材料原文中得出主旨意思,最合适的是这一句话:“妇女能撑起半边天”。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妇女能够撑起半边天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依材料时间、空间和内容。再据上面所概括的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运用由果及因的逻辑推论。

妇女能撑起半边天是一个结果;第1层原因是妇女收入的增多;第2层原因是妇女大量时间从事棉纺织生产;第3层原因是棉纺织业的销售情况好;第4层原因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根据这个逻辑的推导结果,与明末到清朝中期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是相匹配的。因此推论的过程可以做为问题的答案。

这个分析结果是结合教材的内容,引入材料的表述。利用逻辑思维把它串联起来,紧紧抓住明清和江南这个时空的核心素养。因此分析是非常有章法的,甚至学生也可以从材料中得到学术的养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如果用上面讲的复习公式来分析,这道题的价值在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明朝在思想、文艺科技领域发展的原因;新材料可以补充认知的不足,在宋明理学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情况之下,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冲击是非常明显的,利用新材料可辩证地理解明清宋明理学影响,避免陷入绝对化;由果基及因的逻辑分析方法,将问题刨根问底。

(二)利用教材进行强化

在第一轮的复习中,把教材的内容当成材料,通过提炼主旨意思,采用因果的逻辑推理,作用是明显的,至少能够使学生记忆牢固灵活运用。比如,中国古代的有关赋税制度,两税法是一个重点的内容,对于两税法的积极影响。教材是这样的表述的:“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可以设置问题:找出教材中两税法对人身影响的表述。并分析其原因我们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两税法对人身控制松弛的结果,推导出其原因。解决此问题,通过逻辑推导由果及因,第1层原因是:人丁税只是其中一方面,户税占据一定的比例,第2层原因是农民为了缴纳户税可以在从事农业生产之外去进行商品经济的交易。第3层原因就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农民的人身自由。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税法的主观目的不是为了发展商品经济,但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的人身自由,这三层原因合起来就能够解决上面的设问。

历史时空和逻辑的相结合,化解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症结,游走于教材与材料之间去解决问题。“将历史解释素养的目标内涵与学生的认知逻辑相结合,形成切实的教学逻辑,培育历史解释的素养才有可循路径。”[3]当教与学的逻辑形成了,学生就能解释历史问题。

二、历史解释与分角度概括

历史解释就是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理解和解释,从解决问题的实效性的角度去考虑,侧重于围绕主题从多角度去进行阐释。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解释,是解决历史主观题的一个常用方法,是提升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的一个必由途径。

(一)意义类的分角度概括

这样的问题一般可以按内容把设问涉及的问题进行分类。再对分类进行阐释。

材料:对于提升妇女地位的实际努力,最早是戒缠足与兴女学。康有为于1883年在广东南海县,与人合办不裹足会,未能成功。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次年, 他再和其弟康广仁合办不缠足会,此后由维新志士倡导的不缠足会,在各地纷纷成立。同时,他们还倡导兴女学。1897年,康广仁在上海倡办中国女学会,并且设立了一所女学堂。虽然百日维新失败,可是废缠足与兴女学已经成为一时风气。

——据梁庚尧《中国社会史》整理

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对于提升妇女地位的实际努力”的意义。据设问解决问题必须依材料分成两个角度,再把两个角度的信息整合起来。材料核心内容是废缠足与兴女学。废缠足的意义在于(发散性思维):使妇女正常发育——利于身心健康;妇女正常投身工作——利于民族工业发展;妇女参加工人运动——利于民族革命;冲击了礼教——利于思想解放。兴女学的意义在于:女性得到平等教育机会,利于女性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女子获得与男子同等教育条件,促进自由平等思想传播。两方面内容整合起来就是完整的答案。

分角度解决问题需注意克服过于“套路”,套路的答案过于泛化往往偏离主旨。如解决问题陷入套路的窠臼不注重针对性,仅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入手,组织答案会变成这样的表述:政治上,利于妇女参政;经济上,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利于妇女思想解放。这样的答案是抛离材料的立意的。

意义类的分角度概述一定要扣紧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时间和空间的线索,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去进行分析问题。

(二)特点类的分角度概述

特点类材料题答案的特征:源于材料而高于材料,怎样提高学生组织的答案达到高于材料的水平,可分成三步走,第1步是由设问查找材料,要抛开材料芜杂的信息,否则概括时会出现以偏概全,出现答案多而不准的情况。第2步还是要活用上面提到的解决问题的公式:把教材融入新材料新情景中,注意时空与教材内容的匹配,主题立意与史实的衔接。第3步是方法的选择。方法是最灵活的,在考试中有时是很难对号入座,要根据设问的问题和材料的核心内容做出判断和使用。常规方法是依材料的核心意思分层次概括意思,再由设问要求按各层次内容组织答案。三步走概括起来就是:看材料、融教材、用方法。如:

在中国现状之下……就是全国所有的妇女,都还拘囚在封建的礼教束缚之中……至于得不着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的权利,乃是全国各阶级妇女的普遍境遇……

中国共产党认为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 权,妇女们才能得到真正解放。

——摘编自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问:据材料三,分析“妇女解放”有何特点

第一步,看材料。材料有四层意思(四个角度),分别是,中国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思想的角度;妇女缺乏基本的权利——人权的角度;全国的妇女普遍境遇较差——社会的角度;妇女解放的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解放、无产阶级获得政权——妇女解放的角度。分层已经全面概括了材料的意思,四个角度也是对材料的主旨意思进行深度解释,从内容上是能够为材料提供准确的答案。

第二步,融教材。材料所涉及的时间是1922年,教材的内容与材料相匹配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出民主革命的任务,即“打倒列强除军阀”,妇女要解放必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个结论也是材料的内容。第三步,将第一步的概况进行筛选就完成了答案的组织。

三、小结

高考题中“‘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4]四层的关系关非泾渭分明,是相互渗透融汇的,如,时空观念的形成利于明确历史事件位置,理顺历史事件顺序,研究历史事件之间联系。学生的关键能力,如对国际关系的理解,社会问题的认识,政治制度的研判,文化传承的内涵把握,都必须有必备的历史知识。对新情景、新材料的把握并非简单的解读,而是要从历史学科素养分析才能深刻体会,在高考题中水到渠成地发挥自己的水平。素养、教材、方法就是将四层内容化成易操作的高三历史复习的做法,因此是教、学、评的浑然一体。

[1]《孙子兵法》,长沙,海天出版社,1996年,第20页

[2]《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42页

[3]李继,廖斌,《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逻辑》,成都:《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 年第10期,第1页

[4]教育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页

附记: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项目编号:2023YQJK7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