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路麒麟照壁 郑坚 摄
▲清 缂丝 一品麒麟方补子
□ 陈贤武
在潮州古城的西马路与义安路交叉处,一只“麒麟”格外引人注意。它的颈部和四足以青红色为主,头部和腹部等处呈淡黄色面貌。这只麒麟为潮州传统灰塑浮雕建筑,长约5.5米、高约2.4米。站在它面前,一股庄重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
事实上,这座麒麟照壁就是潮州府郑氏大宗祠的照壁,耸立在这里已经二百余年了!
潮州郑氏大宗祠,又称潮郡七邑郑氏宗祠(即海阳、揭阳、饶平、澄海、大埔、惠来、丰顺七县宗亲共建),据清代《郑氏本仁堂族谱》所载,是于清嘉庆年间“买翁姓大街铺一间与陈姓换祠旁东畔铺三间拆建祠用”“买方姓铺一间拆建祠用”作建祠用地,落成于清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卷二:“‘周六艺,汉九经,守先训以传家,学《诗》学《礼》;宋三元,唐十相,追远猷而国,思孝思忠。’丙子郡垣吾郑氏大宗祠落成,予撰柱础联,太史秋皋兄所书而镌者若此。‘周六艺’,谓孔圣门七十二贤中,子徒国公,身通六艺也;‘汉九经’,谓仲师众公、康成元公之注经也。人皆知之。‘宋三元’,则獬公;‘唐十相’,则珣瑜公及綮公也。或未尽悉。考《唐书·宰相世系》,载吾荥阳郑氏,分南北祖及沧州,共宰相九人,其北祖:郑珣瑜相德宗,郑覃相文宗,郑朗相宣宗,郑馀庆相德宗,郑从谠相僖宗,郑延昌相昭宗;其南祖:郑絪相德宗,荥阳郑畋相僖宗,沧州郑惜相中宗。又协办相事者尚有若干人。又郑綮于昭宗朝拜相六月,致仕高隐。盖最著者有十相云。”太史,翰林的古称;秋皋即郑家兰之号,丰顺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授福建邵武县知县,辞官归里后曾主讲韩山书院。在《郑氏本仁堂族谱》记载建祠时,曾于“癸酉年(1813)请太史公议建祠堂事”;建祠升栋楹时,“请张进士(即张中阳,郑昌时好友)抱楹”;入祠时,潮州四大衙门:潮州镇、惠潮嘉道、潮州府、海阳县,均有官员参加。从郑昌时履历看,祠堂能建成,应出力不少。(见李剑雄《郑昌时事迹编年》,载《潮学研究》3)清同治三年(1864)宗祠重修。1946年,丰顺郑绍玄任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时再倡议重修。
宗祠座北朝南,三进,东西各有火巷,东侧带从屋,门前外埕,立有旗杆、旗杆葫芦车仔,对面塑有麒麟照壁。门楼前置石狮、后石鼓,有二大厅(中厅、后厅),门匾楷书“郑氏家庙”,大厅匾书“本仁堂”,祠后有一后厝仔,屋脊有精美的嵌瓷、雕梁画栋的木雕构件,细镂精磨的门廊石雕、灰塑、彩画屏……气派辉煌。
明嘉靖以来,联宗活动成为中国民间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特殊现象。联宗一方面通过联结同姓人群之间共同的姓氏符号,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血缘认同关系;另一方面又通过满足共同的功能和利益,反映了各同姓宗族之间相邻或相近的地缘关系。随着联宗在民间社会的普遍发生,作为联宗具体表现形式的“合族祠”,亦随之大量涌现。与其他普通宗祠的不同之处,在于“构成合族祠的族人,不仅不一定能认可相互间确实的血缘关系,甚至还在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的同时,利用同姓之一条件,通过对远祖的祭祀来实现联合。”(钱杭《血缘与地缘之间》,2001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潮州郑氏宗祠供奉的始祖是西汉时期大臣郑当时,《史记》《汉书》有传,后裔迁居河南开封,荥阳郑氏即其后裔。据莆田《郑氏族谱》载:“二十三世祖当时公,妣丁氏、邓氏夫人;生二子,长子名韬、次子名岭。公官居太子少保,武三朝济南太守、江都相,官至九卿,迁居荥阳开封府,《前汉书》有传,为南渡第一位在潮州本仁堂始祖。潮州府城内建祠一座,癸山丁兼子午分金,属始祠。”
此类合族祠虽是宗祠形式,但主要是乡村大族在城市进行科考、诉讼等活动并籍以联络其成员的办事处。潮州城作为府城,此类建筑不少,除这处外,如潮郡九邑黄氏宗祠(中山路)、曾氏宗祠(西马路)、张氏宗祠(柳衙巷)、陈氏宗祠(宰辅巷)及丁氏试馆、戴氏介圃试馆、潮阳古汀乡陈氏试馆、潮阳郑氏试馆、棉邑萧氏东璧公试馆等皆是。
宗祠于1951年征用为潮安县邮电局,门楼前设置有报刊栏,每天的《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报刊会张贴在门口供市民阅读。1978年拆除改建成邮电大楼。
潮州集邮人应记忆犹新,1983年市邮电局在营业处对面搭建“集邮、报刊零售亭”,将1982年设立的集邮业务专柜搬迁至此,经办各类集邮业务。每当新邮发行,门口即现“长龙”,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两位营业员余华章、陈佳南勤勤恳恳,令人难忘。后随着业务不断扩大,四迁至枫春路市邮政局门市,这处零售亭也就日渐荒废。
为保护古城风貌,延续历史文脉,从2018年潮州启动古城街巷微更新项目,在2019年4月,西马路微更新拆除临时建筑后,麒麟照壁重见天日,市文广旅体局组织专家现场勘察并制定修复方案,并被列入“百家修百厝”工程,在第一时间进行修复。在认真细致的努力下,覆盖在麒麟照壁上的水泥砂浆和石灰被慢慢剥离,露出“真身”,为潮州传统灰塑浮雕建筑,遗憾的是,麒麟的头部及四趾在“破四旧”年代中已经被严重损坏。工程师根据考证反复斟酌,绘出麒麟全貌并经审核定稿,由老工匠用传统的灰塑工艺和彩绘予以修复。
隐匿了半个多世纪的麒麟照壁,经过半年的精心修复后再见光明,重振雄风。参观者若上前细看,会发现新雕塑的麒麟头部及四肢均已上色翻新,而原有遗存的尾巴及中部保留着旧损的原貌,更显岁月的沧桑,亦成为古城一处打卡点。
麒麟在中国古籍中记载中为吉祥神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释道:“仁兽也。麋(鹿)身、牛尾,一角”,全身有鳞甲。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四灵之首,百兽之先”。在传统文化中,麒麟为祥瑞之征,《管子·封禅》:“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明代郭子章《圣门人物志》卷十一:“孔子未生时,有麒麟吐玉书于阙里(在孔子故里曲阜)。”亦喻指德才兼备之士。《晋书·顾和传》:“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曰:此吾家麒麟,兴吾宗者,必此人也。”于是衍生出“送子”的吉意。麒麟形象还被用于明清一品武官的补服。由于形象威严,有祥瑞之说,所以古人认为有主太平、长寿、驱邪、避秽的作用,常常用其来装饰建筑,其中尤以照壁上之形象最为华丽。
灰塑,民间又称灰批,是岭南特有的建筑装饰塑型工艺。因其成本低廉、容易塑形且易于达到热闹喜庆的效果,被广泛用于祠堂、寺观及宅院的装饰,明代开始已盛行于岭南,至清代更为普遍。这一传统工艺也传播到广西东部和闽南地区。灰塑是以石灰或贝灰为主要原料做成灰膏,以铁木为骨架,根据建筑空间和装饰部位的需要设计图案,最终塑制成型的工艺。其灰膏分为纸筋灰和草筋灰两种:纸筋灰是在石灰和贝灰中掺入纸筋,反复捶捣至不沾灰为止,用于灰塑作品表层的细部塑造;草筋灰是在白灰或贝灰中掺入河砂制成砂浆,再将浸泡捣烂的稻草、麻皮等掺入砂浆中,反复捶捣为粘性和韧性较强的灰浆,是塑型的主要材料。色彩瑰丽,有两种制作手法:一种是在塑制成型后以矿物颜料施绘赭红、朱砂、墨黑、铬黄、绿等绚丽色彩;一种是在灰膏调制时即掺入各种矿物颜料制成彩色灰浆,直接用来批塑各种形象,颜色较前者偏暗,但色彩经久不脱落。
麒麟照壁得到很好的修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遗憾的是在现邮电楼侧通巷中,有数块记载郑氏宗祠的历史碑刻则任由日晒雨淋而得不到保护。祈望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能在适合地方展示,与照壁相映生辉,共同感受文物的温度,聆听历史的回响。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每一件文物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都有一个等待被讲述的故事。在未来,希望更多像麒麟照壁这样有记忆有故事有韵味的建筑能够得到妥善保护与合理利用,让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新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