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4-12-29

樛葛、钩挂与轇轕

曾楚楠

《诗·周南·樛木》分三章 ,各章以“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为首句,因称“樛(Jiū)葛”。“藟(ě)、纍(léi):缠绕;攀援。”又“葛藟”一词,古来学界争论不休。东汉·郑玄[笺]:“葛也,藟也,得藟而蔓之。”认为葛即藟。唐·孔颖达《正义》则认为:“藟与葛异,亦葛之类。”明·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易》、《诗》、《左传》皆以‘葛藟’连言,知藟即是葛。”显然,把“藟”当成“葛”的别名。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窃疑‘葛藟’为藟之别名,以其似葛,故称‘葛藟’……盖亦野葡萄之类。”盖认为是“藟”之别名。清代乾隆大学者戴震在《<诗经二南>补注》中则认为是葛藤:“《诗》中七言葛藟,谓葛之藤蔓耳。古曰藟,今曰藤,古今语耳。”(参见向熹《诗经词典》[葛藟]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7.)

据《汉语大词典》〔樛〕字条,樛,其主义项有:1.树木向下弯曲,引申为“弯曲”;2.绞结;盘缠。《仪礼·丧服》:“丧未成人者,其文不缛,故殇之绖(古代丧服所用的麻带)不樛垂。”郑玄〔注〕:“不樛垂者,不绞其带之垂者。”……(后代“樛”字义,多以此为准。)樛jiu,潮音读[哥忧1](潮人多讹读为[钩]);葛gě,潮音读[挂](如甘薯,潮人称“粉葛”)。故“樛葛”一词,从“纠结”义引申为事物纠缠不清之“钩挂”,如言“钩挂性命”、“件事相(读“烧”)钩挂”等等。

其实,“钩挂”一词,起码从汉代,已进入口语阶段。钩挂,指如钩挂物。汉·王充《论衡·累害》谓:“嫉妬之人,随而云起,积棘钩挂容体。(意为:嫉妬之人,像风起云涌,以至如枳棘布满〔空间〕而有碍仪容、体态。按:《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枳棘:指枳木和棘木,因其多刺而称恶木,喻小人或恶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知“钩挂”之词,历代相沿,传至当代。词义扩大为勾结串通。上世纪70年代的“样板戏”京剧《沙家浜》第三场:“钩挂三方来闯荡:老蒋、鬼子、青红帮。”

文人圈中则多用“轇轕”(“轇輵”、“轇葛”)来代替“樛葛”、“钩挂”二词。其主义项有1.交错; 杂乱。如《楚辞·刘向〈九叹·远游〉》:“潺湲轕,雷动电发,馺高举兮。”王逸〔注〕:“言蛟龙升天,其形潺湲,若水之流,纵横轇轕。”《文选·张衡<东京赋>》:“雲罕九斿(雲罕、九斿[yóu由],皆旌旗名),阘戟轇轕。(按阘戟车,天子所乘猎车之名。见《晋书·舆服志》)”薛综[注]:“轇轕,杂乱貌。”2.空旷深远貌。《置记·司马相如列传》:“置酒于昊天之台,张乐乎轇轕之宇。”司马贞[索隐]引郭璞曰:“言旷远深貌。”3.纠葛。清·昭梿《啸亭杂录·折子》:“初无轇轕,数百年之弊政,于是始革。”……大多于“轕”一词围绕上述三个义项各申其说。

再看潮州本土之文献。

明代万历、天启间之乡贤、有“三世尚书、四朝大老(按:牌坊坊匾。“四朝”,指明访主历官在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大老”,对资深望重的大官称呼,亦指德高的老人)”之誉的林熙春(1552-1632)。他在《林忠宣公全集·城南书庄草》之《贺凤池金老公祖观察惠潮序》中说:

潮越在万里,而庚子(按:指万历28年,1600)以来,阙守七载,署理更代不满数月,其间簿领期会,(按: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县丞》曰:“……古者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州郡县皆有之,所职者簿书……”但主簿在吏职中与府主最为亲近,地位渐崇,其职亦不限于簿书,凡匡辅拾遗,出宣教令,奉送要函,招待宾客,以至府主家务私事,亦多所兼及,遂为门下诸称之首。隋唐以后主簿之职渐被侵夺,竟被省或不置。林氏遵古例而用“簿领期会”四字,谓“主事、吏员定期聚会”。)刑名、钱谷、水旱、盗贼,无不轇轕。而岁额数万,至竭髓腐心以应。(参见徐连达主编《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8.)

林氏行文,运用“无不轇轕”词语,表示交错、杂乱、纠结等状况。

清末民初、普宁洪阳籍的学者郑国藩先生(1857—1937)于清代年间拔贡(1885), “八上秋闱( 又称“乡试”)不得焦”,始终与举人无缘。曾执教于汕头“岭东同文学校”、潮州金山书院等(1918年首任广东省立金山中学代理校长)。历任教席30馀年,受业者前后千数百人。先生在《似园文存》卷四《巡检公家传》(“巡检公”乃郑先生之父亲,讳元灏,号洧川,初名培勋,太平天国期间尝随乡兵入赣,后又渡海赴台湾为鹿港同知幕府,援例(捐官)以巡检试用漳州,任龙潭典史。国藩先生曾一度因省亲而滞留于漳州。)中有语曰:

途次厦门,适潮人侨漳者与土人(按:即“本土本地人)讼事轇轕,留公长会席(按:即“潮州侨漳会”会长)。久之,援例以巡检试用留漳。

“适潮人侨漳者与土人讼事轇轕”,凡诉讼(俗称“打官司”)必有诸多疑难问题,巡检公凭其渊博学识与充当幕府(俗称“师爷”)经验,逐一解决,表现了过人的能力, “留公长会席”。这里,国藩先生亦用了“讼事轇轕”之词语,以表明“打官司”的“交错、杂乱与纠结”的程度,可谓中肯。

轇jiāo轕gě,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首用以后,历代沿袭。如唐·柳宗元《非〈国语〉·三川震》:“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汉·《淮南子》:“澒蒙鸿洞,莫知其门。”用“深广”义。盖柳宗元《非<国语>序》:“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而其说多诬淫……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或作“杂乱、交错”义,如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若乃思世故多端,纷纭轇轕,虽弥日信宿,未可尽剖。”……“轇”字,还可读xiǎo,潮音读[交]。《集韵·巧韵》:“轇,轇輵,车多。”(这是“轇轕”从“车”旁的主要原因)车多,是导致“杂乱”的源头。

总之,文人圈中人喜用“轇轕”一词,潮俗喜用“钩(交)挂”词语,二词音近而义同,各行其是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