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5-01-03

为伊消得人憔悴

□ 李晓生

潮剧文化影响了一代代的潮汕人,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学艺术等都从小就这在街头巷尾的潮剧潮曲中得到启迪和教育。

“匹夫匹妇关兴亡,岂可坐守国破民殃,丈夫应显凌云志,青史留名万古传。”这应该是我最早听懂的一段潮曲—潮剧《辞郎洲》里的一个唱段,一板一眼的曲句中,让人领略了其中的音韵之美、汉语之美,同时也接受了奋发进取、励志报国的思想教育。

据说以前潮汕的读书人都会来两手乐器。受父亲的影响,我小学毕业学会了几种乐器的弹奏,还曾经像模像样地为一个小型剧本作了曲,后来村里成立小剧团,我理所当然成了文畔小头手,甚至曾经在潮剧专业的门前擦肩而过。

其实爬格子是我一直的爱好和情怀,也许一开始就受潮剧戏文的影响,学生时代我的作文就有天生的优势,多次参加县市的比赛都得前名,参加工作后专业与写作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仍然不带功利地写些散文,偶尔也投稿见诸报刊,近十多年来,更喜欢格律诗词,不时在自媒体上发出心灵的低吟浅唱。

父亲暮年时曾问我是否想学写剧本,我坚决地否定了,我知道那是一条寂寞而狭小的胡同。

然而,2018年初秋,一个神差鬼使的念头让我忽然想把家乡祖宗辅帝抗元南下、建乡创业的故事写成剧本。凭着热情,我开始了艰难的尝试,有诗为证:

月夜茫茫秋色新,开篇行笔戏文陈。

戏中人物呼之出,笔者犹成戏里人。

排除一切杂念和纷扰,经过数月的摸索,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完成了《古港忠义志》的剧本初稿,这时候离父亲去世已经一年多。

为什么很少有人写剧本,因为它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成了冷门。2019年,朋友劝我以“茂芝会议”为题材写个剧本,经过深思,我决定再次冒险,于是采访、调查和构思,有诗为证:

三次寻山访茂芝,只缘拐点起于斯。

今番细与渔樵问,另有新为未可知。

一个未可知,可见这是个结局难料的冒险行为,和当年八一起义军在茂芝时一样,虽然情怀满满,信念坚定,但未来的胜数还是不多。算了,既然决定,只有前行。

闭门二个月,把一切尘凡排之心外,完成了《茂芝星火》的剧本初稿。

初稿完成后,几经惊心动魄的沉浮,终于在山穷水尽之处峰回路转,受到潮州市潮剧团的采用、市领导的支持,成为省重点扶持的剧目,在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下,后面的事便顺理成章了,2021年7月,该剧在潮州大剧院首演成功,省市各电视台也进行转播,接着又在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巡演,潮州大剧院和南方戏剧台不时可见该剧的演出,后来又获省文化艺术节三等奖,省内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

剧本未成稿时,揭阳市票友会已将其中曲段《策马共运筹》《别白马》谱曲,在潮汕三市各大型文娱节目巡回演唱,并由揭阳市电视台选用宣传。

作为事件发源地的饶平宣传部也十分重视,饶平剧团向我要了原稿排演了其中一场,在县内各地巡回表演,作为红色宣传教育。

从剧本动笔到推上舞台,《茂芝星火》历时二年,《潮州日报》也用三大版面连载了剧本原稿。

带上烟酒,在父亲的灵位前,我以登此剧本连载的三张报纸代替纸钱烧往天国,有诗为证:

静坐亭中奉酒烟,叨陪鲤对默谈天。

别来数载何堪报,剧稿三篇当纸钱。

与其说在告慰父亲,不如说在告慰自己。

就在剧本等待排演期间,我又利用多年对古乐的理解和古诗词的积累,写成了《凤求凰·琴缘》的剧本,表写男女情爱,实写人生起落,又抒家国情怀。看看其中唱词,弹琴者:“常思宝剑报知己,也欲瑶琴酬美人。古曲今人多不爱,他乡更是少知音”。听琴者:“恰似清泉鸣静涧,又如青鸟叫春林。大浪淘沙沙落雁,春风扬柳柳揺金”。再看看相如见到文君:“莫非梦中正迷离,天掉落月,嫦娥降世。她那里粉黛未施,云鬓丰,雪颈低;春山翠,秋波媚;明唇皓齿,莲步柳肢;却道是卓家娇小姐,分明似千古美西施。便纵是西施在人世,也不及这眼前美人儿”。

跌宕的情节和自恋的戏文还未感动到别人,先深深地感动了自己。

后来,该剧本的文学性受到业界的肯定和赞誉,其中《听琴》《励琴》《思琴》《怜琴》《碎琴》等主要曲段被揭阳市潮剧票友会选用投资排演做成专辑。也有剧团相中全剧,因资金问题仍未启用,目前全剧剧本依然待字闺中。

我认为,剧本的最终目的和效果是付诸演出,而在这个过程中,又会遇到各种剽窃。目前的潮剧市场确实太乱,原创者往往得不到保护和尊重,这可能也是写剧本者稀少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在这个写作过程中也有意无意地在媒体上留下一些痕迹,以作他日对簿公堂的证据,后来干脆都版权登记了,但是,让人气愤的事还是时有发生。

有了之前的经验,我又回头修改了处女作《古港忠义志》,该剧本终于得到剧院艺术创作权威人士的肯定,也得到乡里的支持和剧团的采用,乡里要求我参与该剧策划和衔接的工作,我毅然辞去城里的工作,回乡参与到该剧的筹备工作中。我知道,成事不易,何况潮剧。

几乎是万事俱备时,事实又一次重重地打了我的脸,由于种种原因,该剧的方案一夜间被推后搁置。其实对我来说是失败了。那些日子,当我用二弦领奏弦诗《崖山哀》时,触景生情,无人知我为什么满眼噙泪。

创作受挫,前途无望,工作失去,经济拮据,各种嘲讽和责备随之而来,我的情绪跌落至低谷,自己反思,在事业的路上,我走偏了。为了生活,为了未来,我必须悬崖勒马,重操风马牛不相及的旧业。

然而,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心中那点未泯的天真又渐渐浮现。

潮剧文化根深源远,虽然目前由于文化多样化的冲击,生存空间狭小,没有投资方,但它的群众基础还是很好的,几百年来盛衰未灭,正是它生命力强大的证明,而今又有政府大力倡导和支持,正是遇上好时机。把握时机,发掘题材,也许便能找到市场。

潮汕本土,有很多素材可以发掘,革命题材、建设题材、华侨题材、乡史题材、名人题材,几乎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宗祠都有它辉煌的人物及故事,其精神值得后人骄傲也值得我们推广发扬,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于是,初心又在蠢动,今年初,一个以庄世平为主角的华侨爱国题材《香江红旗》和以潮州历史人物吴一贯为主角、饶平郑氏家庙为原点的宗祠题材《皇赐堂石》又让我动了心思,我又开始采风读书收集资料了,有诗为证:

伏案三更夜读书,灯形人影两相如。

折腰但欲生无憾,不冀归来食有鱼。

我知道,前面的困难很大很大,我必须努力争取和不计得失才有可能实现愿望,不为荣华名利,只为此生无憾。

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经过几番实践学习和总结反思,我的思路也清晰了很多,对戏路的把握也更加成熟,从以前的事倍功半到现在是事半功倍。

个人觉得,由于潮剧的独特性,它的继承和发展还是需要本土人来努力,继承传统精髓和吸收外来精华,得以改良进步,才不致转基因而失去群众基础。得奖不是目的,能多出几个让观众认可和赞赏的戏才是心灵的满足。我走的是用戏剧来推广本土文化或者说用本土文化来发展潮剧的路,涉及的不仅仅是创作的问题,可以说,我是此路的先行者。我深知个中之难。

剧本创作本来是一条艰难而寂寞的路,而潮剧更是这条路上的冷门,之所以没多少人愿意去走这条路,是因为能叩开这个冷门的机会太小,只有像我这样不惜牺牲敢于冒险的不自量者,才愿意去填补这个空缺,艰难地去探索这条崎岖而不知未来的蹊径。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