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词教学上,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意象”。诗词基本上按照“观察——感受——酝酿——表达”这一顺序完成创作的,诗人是用感官观察感受事物,那么寻找意象就要先从那些感官可以感知的事物入手。例如从视觉的角度寻找意象,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便是巧妙传达出诗人在广阔边塞孤寂之感的意象;再如从听觉的角度寻找意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子规啼”就是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意象……
(二)析“意象”
别林斯基说:“诗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使思想渗透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之中。”我国古代的优秀诗词是这一理论的最好佐证。找到诗词中的“意象”这一切入点后可以从下面三点对渗透思想的具体物象进行分析:第一,分析加在物象上的修饰词。同一物象,因不同的创作背景,作者不同的情感投射及不同的创作风格,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加工过的“各异”的形象,那么则需要我们在解读意象的时候触摸那些承担修饰角色的词语,如“花”这个物象,在李商隐的《无题》中是以“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形象出现,而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则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形象出现。“百花残”隐射了李商隐留不住青春,用百花凋零,残败不堪的暮春景象表达了诗人人世遭逢的深深感伤;用“乱”字来形容“花”,则表明并不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而是这一团,那一簇,既写出了白居易游西湖看到的早春景象,也传达出诗人沉醉其中的情感体验。第二,分析作者个人际遇。诗词的创作是作者生活中诸如“感时”“恨别”之心与外物“花”“鸟”相互感应而结晶的抒发性情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外物以什么形象出现与作者的生活际遇存在偶然性的关联。同是李清照笔下的“花”,就随着她不同阶段的生活际遇而情态各异,折射出李清照不同人生时期的“悲欢离合”。《如梦令》中“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呈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一个藕丛醉游晚归的生活片段,“藕花”是她如花年华、活泼好强天性及对自由生活美好体验的诠释。“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则以人之“瘦”比较秋风中萧瑟的瘦菊,花瘦,人更瘦,“黄花瘦”这一“意象”渗透着李清照婚后与丈夫离别的痛苦与相思的生活体验。晚期南渡之后的李清照孀居寡住,遭遇国破家亡夫逝的一连串支离破碎的人生经历与残破的心灵,不再是“瘦花”所能譬喻。李清照晚期词作中的“花”已是《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般残落飘零花落成泥的意象,“花已尽”倾泻出词人对美好事物惨遭摧残、无力挽回的惋惜之情,对孤苦凄楚人生经历的哀愁。第三,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由于思想体系、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作者在创作中会逐渐形成迥异的风格,同一物象在不同风格的作者笔下也会有不同的性情体现。“花间派”词人温庭筠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南》)赋予了“江水”这一意象的生命内涵是多愁善感的,是悠悠无语的;深受花间词派影响的李煜,也把“一江春水”作为无穷无尽愁绪的载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在“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笔下,“江水”却是另外一番姿态:“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人对历史更迭、千古兴亡的感慨跃然纸上。
(三)合“意象”
多数情况下,古诗词的意象并非单一的,同一首诗词中往往存在多种物象。这些物象在诗词中可谓是一个彼此关联,相互呼应的意象群,但却是一致地指向审美主体的同一情感基调。所以在进行意象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寻出串联起繁复物象的轴线,整合众多的意象个体,才能最近距离地贴近古诗词的意境,汲取古诗词的情感精华,获得审美体验。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意象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那么教学中就要启发学生在这十个主观色彩浓烈(“枯”“老”“昏”“古”“瘦”)的意象中,抽出将它们组合在一起的线索,找出浓缩在这十个意象中的景与情:秋天萧瑟凄凉,天涯断肠人凄苦悲凉、无限惆怅之感。
(四)悟“意象”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意象教学,要发挥意象——体验——意境——情感的优势,避免浅尝辄止,停留在知识与方法这一维度上,应利用拓展、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打开自己情感的大门,让诗词人的人生感悟、情感体验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经过不断的感受与体验后,达到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高度,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修正学生的人格修养,完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分析之后,教师可围绕“婵娟”这一意象,借助拓展探究的问题:1、想象自己在何时何地也会想起或用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美好的词句?2、说一说千年前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挑起袅袅回音……你明白了什么?3、展示小组搜集到的与明月有关的诗句,说说为什么收集它,它借月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提升学生情感体验能力,进一步领悟词人在词作中所表达出来豁达的人生态度,并将感受到迁移至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中。
总之,意象教学应遵循古诗词固有的特质,挖掘其中的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意象”作为学生习得古诗词有效方法的桥梁之一,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美丽富饶的诗词世界。
潮州市湘桥区城基实验中学 黄学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