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彩红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说的就是小寒,小寒是第二十三个节气,位于冬的末端,正是三九寒天,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可见它的寒冷程度。小寒之后是大寒,大寒之后是立春,它距离春天较近,也说明了在它寒冷的表象下隐伏着涓涓春意,融融暖情。
小寒之时,天气冷肃,大地枯寂,一派苍茫寂寥景象,这样的景象更撩拨着诗人敏感的神经,触发出他们蓬勃的诗意,千百年来无数诗人感怀古今,喟叹世事冷暖,借着小寒之时写下诸多精妙诗词。
南唐冯延巳诗词多朦胧含蓄,婉转清丽,他的《清平乐·深冬寒月》格调蛮合拍小寒特征,清凉、忧愁、迷离、婉约:“深冬寒月,庭户凝霜雪。风雁过时魂断绝,塞管数声呜咽。披衣独立披香,流苏乱结愁肠。往事总堪惆怅,前欢休更思量。”天气如此严寒,窗户上都凝结了霜雪。大雁飞过风中让人的魂儿也跟了去,真是肝肠寸断,边塞管弦之乐呜呜咽咽,满含悲戚。诗人沉湎记忆里,可往事悠悠,那些美好光景不复存在,徒留惆怅幽怨。这首词和南唐后主李煜的《清平乐·小寒》情景相惬,意味上也不谋而合,都在小寒之时追思往事,回忆美好,“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境界更高,他言季节可更替,春秋有换代,可我有家难回,离别的愁恨像春天的野草,越走得远它越繁茂。
唐朝白居易是个会享受的人,他不但在寒冬邀约友人共饮“绿蚁新焙酒”,为了取暖还在家里搭了个北方民族的青毡帐,他洋洋自得,说道:“砚温融冻墨,瓶暖变春泉”,还跟朋友刘禹锡写诗炫耀说“青毡帐暖喜微雪,红地炉深宜早寒”。读着这样的诗句,笑意不由浮上心头,眼前显现出一个坦荡、纯净、文质彬彬、涵养深厚的文雅之人。杜甫则还在忧愁叹息“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时节,杜甫乘舟北上去长安,天寒水冷,他强饮了点酒,吃了些冷食,而他已经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还有迢迢一万多里,怎不让人发愁。爱国诗人陆游诗中也充满了哀伤,他在小寒这天正“呼童取半臂,吾欲傍阶行。”或者“横林摇落微弄丹,深院萧条作小寒。”让人心意戚戚,为他们的老年境况掬一把同情泪。
小寒,物候有三,花信有三。物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花信“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三候之一的“雁北乡”,入诗者甚多,雁象征着思念和牵挂,是盼归者、羁旅者心中无上的音书传送者。汉代才女蔡文姬沦落匈奴时期所作的《胡笳十八拍》中就说“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北宋的学者刘攽在小寒这天写诗给济州的朋友,也说“小寒渐有北归雁,话与飞翰同一过”(《寄王济州》),仿佛这诗是雁捎去的一般。宋朝李清照在词中也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她含蓄地说飞过的大雁不知道帮我送过多少信了,我们是老相识了。三信之一的“梅花”因生长于地面,和人们距离更为切近,因此更为人所熟悉和喜爱。“梅花先趁小寒开”,这是南宋女作家朱淑真的诗句。陆游倾心梅花,为梅花写下许多诗词,他寻梅、赏梅、惜梅,自称“吾生也似梅花淡,燕未归来蝶不知”,辗转反侧间梅香入了梦“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他在《卜算子·咏梅》 中吐露真情“零落成泥碾作尘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他爱梅之心不输林和靖,他亦可称得上梅的知音。
小寒,把诗意镌刻在寒山瘦水间,蒙上了雪白和霜色,摇曳出纯粹和寂寥,却越发厚重,深蕴慈悲之心。当我们走进一首首诗词,流连在字里行间时,能听到它们的声音,感受到它们的呼吸,触摸到它们的温度。诗词有一种力量,能让冷硬变柔婉,能让婉转含坚韧,有它们在,小寒就暖,有它们在,小寒就柔。我咀嚼着诗词的香味,品咂着小寒的味道,心情愉悦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