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化学者春节期间来潮州,看到各乡各里热热闹闹的庙会、营老爷等活动,尤其看了正月十六日溪口乡的“穿蔗巷”那趣味横生的场面,很有感触,就建议我们以后举办民俗活动,多增加些文化趣味。
文化趣味是什么意思?
我上网问百度,其释文为:指个人在进行某种文化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和兴趣爱好,是一种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反映了个体审美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百度的释文都是专家所提供的。专家就是专家,解释得很深奥又很深刻,但我却一片模糊:我要让我在进行某种文化活动时产生文化兴趣,具体怎么操作?
我打电话给一位常识丰富的老友请教,他听后笑着回答我:别问百度问百姓!
好,那我先问自己,因为我也是一位老百姓。
我想:我们这位文化学者是看了“穿蔗巷”的民俗活动,觉得很有趣味,有感而发向我们提议的。因为“穿蔗巷”就很有文化趣味。
这项活动在溪口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晚,村民们用一根根挂着红灯笼的甘蔗,形成一条灯火通明的蔗巷守在村道旁,盛装打扮的巡游队伍在鞭炮声、锣鼓声中穿巷而过。因为甘蔗是甜的,祈愿新年国泰民安,日子像甜甜蜜蜜的甘蔗一样节节高;又因为灯笼的灯与人丁的丁同音,表示人丁兴旺!
由此我认为:文化活动中有趣味的地方就是文化趣味。
那天阿三来坐,她是我以前住老城区时的邻居,虽只读过三年书,却常来问我借书读,是位文学爱好者,现在开一间家常菜馆,每次来借书,总带一点小食作手信,这不,这回带的是一盒韭菜饺。
我问她什么叫文化趣味。她本是心直口快之人,可能这名词有点陌生,听后一时未开口。我就把百度的释文介绍给她。她听后想了想说:听不明白,怎么这么复杂?文化趣味不就是有趣味的文化么?不就跟这盒韭菜饺一样,包有韭菜的饺子么?
呵,我们二位老百姓理解一样。
记得童年在乡下,正月闹热营老爷,必有大锣鼓班随行,一村过一村,到了就放鞭炮,全村出来围观。我看那大锣鼓手们的草帽或竹笠上五花八门的装饰物,那些擎标旗女孩在标杆上挂着自家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比如一支手电筒,在当年乡下绝对的稀罕;一个自家产的特大柚子缠上红布条。有个华侨家属挂着番客带回的小闹钟,都很有趣味,都让村民一见就活跃起来,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但后来,渐渐地,这些都不见了,后来又禁放鞭炮了,再后来,连巡神活动也被取消了。
再再后来,具体年份忘记了,各乡村的庙会营老爷活动又恢复了,我已是一位老头,也没去现场了,但从电视上,尤其是自媒体的短视频上都能看到现场的盛况,尤其令我这个曾在潮剧团供职的老人家高兴的是巡游队伍中有化了妆的戏剧人物。
稍加注意,可以明显感知这些民俗活动中的文化含量在增加,充满时代色彩,在标旗上绣的,不单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和气致祥”等传统吉祥语,还有“民富国强”“百花齐放”这些更具现代感的新词。
在化妆的戏剧人物中,有些乡村出现潮剧《苏六娘》中《杨子良讨亲》的图景,是杨子良带着乳娘上路,因为名旦洪妙所扮演的乳娘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某位村民化妆得与洪妙的扮相毫无二致,而且效仿洪先生的表演。这一组戏剧人物的出现,必定引起观众一阵阵骚动,一片笑声。又因为这位扮演者是村里的某阿叔,过后会在村里被谈论好些日子。
本文开头提及的文化学者,是否有感于这里充满文化趣味而提了那个建议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的生活需要趣味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活动中多来点文化趣味,我们都是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