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放
如果你想一识古城风貌,领略潮州民情,那么,不妨到《街头巷尾》浏览一番吧。瞧,补锅匠,擦鞋女,剥菱角的阿姨,卖鱼卖竹笋的大哥……各色人等,陆续款款登台。他们的喜怒哀乐,苦涩酸甜,甚至嘴角眉尖的一丝笑意,举手投足藏着的几许心思,你都可以品察出来。郑鹏作画、李英群配诗的这本结集,创意别开生面,潮式幽默满满,好看,耐读。
一朵菊花,自有其俯仰向背的不同姿态,一座山峰,更有横看直看的殊异形象。艺术作品避忌的是素材重复,表现手法雷同。此书共收入百篇作品,不但总体的创意别开生面;微观上看,处理类似的素材,也能做到同中求异。且看下列数例。
同样是碰到有枝无叶的树木,触景生情:
《大榕树下好乘凉》画的是一棵光秃秃的大榕树,配诗为:“从前给俺全村乘凉;如今静坐怀念从前。”另一幅《我本行道树》,并非单棵,而是群树亮相,以树的“憋屈”口吻自叹“如今成光棍,实在对不住。”“光棍”一词,用得妙。
养育孩子辛苦、希望将来换得“孝顺”,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愿。且看:
《老肩头》中入画的,是在一处乡村演出广场戏的场面,舞台前坐满黑压压的观众,最后排的一个汉子,肩扛男孩,双手攥紧其手,旁白是:“将来若有出息,勿忘这个肩头”。
《零距离》中的特写镜头是:青年爸爸坐在安乐椅上,双膝驮着娇儿。瞧这爷俩,各捧一个手机刷屏,配诗云:“父子身体零距离,各自关心隔万里。等到长大无话说,你是你来伊是伊!”眼前最能“胶黏”父子情的时段尚且如此,可知最后两句诗,端的是话糙理不糙!
《拍剪刀》的配诗是:“拍呀拍剪刀,母仔头拍头唱歌。五十年后再回想,目汁荚荚落。”话颇伤感,画面与之形成鲜明反差:母子对坐于小竹椅上,举目掌对拍,情景相当温馨。遥想“五十年后”,孩子即便再孝顺,总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毕竟没法子跟为母的朝夕相处,当然“目汁荚荚落”了。
以上三幅亲情画表达的都是“孝顺”题材,角度、滋味迥然有异。
其它,像描绘新时期外来文化影响,少年们是静坐抹手机看“番仔码”,大妈们则是巷头告别说“拜拜”,一老一少,形成趣味的比照。
谁家灶头无烟火,哪个鞋面不沾尘?文艺作品并非只能揿紧“主流”话题。能够把创作的聚光灯投射向默默无闻的市井小民,自有一股真实的感动人的艺术力量。郑画李诗,描绘潮风潮俗,多烟火气,近百姓味,追求浅白幽默韵致的创作主旨。他俩配合默契,别开生面,发幽探微,幽默诙谐,一情一景,皆成“野性”草根风格的通俗作品。
《街头巷尾》,很有新鲜感。速写最要紧的是将稍纵即逝的瞬间定格为简约的画面,配诗考验的是自然而不牵强地生发出欲辩忘言的微妙情愫。读者掩卷之后,芫尔一笑,留下几许思索,这就是无声的点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