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南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正月,我多次骑着自行车,背着华蓉牌“120”相机到乐岛一带替村民拍照,有一位远亲请我吃红糟山猪肉,令我久久不忘。于是,乐岛二字印入我的脑际,虽岁月如梭,却磨之不去。
我做梦也想不到,西石、浮山两个民间故事《将军陂》《七圣夫人庙》,居然和乐岛扯上关系,而且不一般。在民间,西石俗称石八,乐岛俗称六斗。据查,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石(斛)、钟,通常学者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然而,十进制也不是一成不变,各个朝代又有所制定,清初饶平总兵吴六奇就把一斤十六两改为二十两。其中有意志左右,也有民意所向。父亲曾经解释,改为一斤二十两计量后,能够除尽,且快捷,于是大为欢迎,以至于是否“六”字避讳,就没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了。
《将军陂》说的是,古代石八有一村民叫曾大力,为改善农田灌溉,他一次次从山上搬运巨石投放溪中,筑成水陂。然而,曾大力筑水陂后断了当地一个恶霸的财路,一怒之下,设局陷害曾大力。一日,恶霸请曾大力挖井,当井挖到一定深度时,便指挥其爪牙往井里推下石头,把大力压死井底。由于曾大力名声在外,当局闻知,打算加以重用,便派官员前往石八调查。官员走到六斗,路费所剩无几,心想这里才六斗,去石八尚有三分之二路程,便折回去添加路费。折返多日,结果误了大事。他哪里知道,石八和六斗同住一座百花山?后人为纪念曾大力为民筑陂,故命名水陂为将军陂,世代留传。
《七圣夫人庙》说的是,有七位天宫仙女,皆有一颗菩萨心,向观音请命下凡,救苦救难。观音遂其愿,弹指血化为女神灵,落籍福建、浙江、江西、南京、山东等地,名为陈靖姑、江山育、李玉枝、蔡月春、张九娘、林三姑、陈五妹。唐天成二年(927年),皇帝下诏:资女靖姑七位,护国庇民,功勋显着,钦赐七圣夫人,赐匾“德耀海邦”,以流芳千古。后梁闽王王审知又以陈靖姑救国有功,祈雨功成,加封为“崇福昭惠临水夫人”,并兴建七圣夫人大庙。尔后,江浙鲁闽粤等地相继建庙祀之。
浮山七圣夫人庙坐落于东官大溪畔山之间。楹联云:七道祥光照广宇;圣容慈蔼庇群黎。庙宇独具一格,厅堂敞开,俗称阔嘴厅。神坛中央供七圣夫人塑像。庙前筑拜亭,光明洞沏,五彩瓷嵌饰顶,金碧辉煌。厅堂之上悬挂“德配浩天”“慈云普荫”“佐我云梯”三匾,其中“慈云普荫”是光绪甲申(1884年)虎门提督方耀所题,“佐我云梯”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举人王玉龙所书。
奇怪的是庙宇门卫为洪西公。据说是他斗气与七圣夫人打官司致输,被天庭遣派为七圣庙宇之侍卫。洪西公腾云驾雾,武功高强,祖籍便是乐岛。小时候,在乐岛留下诸多趣闻轶事,经常做法,带小伙伴坐着草席飞到潮州府城吃卤鹅和猪脚饭。
民间故事,多种多样,精彩纷呈,有的富含哲理,有的指桑骂槐,有的博人一笑,也是另一种版本的“聊斋”。
明万历年间,潮阳洪氏一支来到此处创祖。据说当时楼房建在一个土平台上,周围大山环抱,绿水萦绕,构成天然屏障,状似小岛,称“乐安楼”,定名乐岛。后来陆续有刘、林、毛等姓氏来此居住,由于生存、生活和发展需要,合并为洪姓。拧成一股绳,困难无不胜。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建设汤溪水库需要,洪氏族人从下往上移动,沿用乐岛村名。
沥青路在二水坝省道右侧撕开一个缺口,沿内水库半山腰蜿蜒穿行,先到半径村,绕过迎客松,前面扭头向西,跨越一座小石桥,首先映入眼帘便是乐岛戏台。乐岛二百来户人家,房屋依山而建,高低错落。这里是百花山东麓,延伸而上就是高耸入云的莲花山脉。山多地少,芋、生姜、甘蓝、秋葵间种在青梅、枇杷、龙眼缝隙,给乐岛增添几幅彩色画卷。村庄坐落在南北两侧,周围两条潺潺流水。一道是庵坑溪,另一道是溪尾,汇于村前,携手向前,流入汤溪水库。
乐岛的春节联欢晚会举办了一届又一届,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村民由衷地感慨,乐岛已经超越“乐岛”的样子了……
如今的乐岛村,“大潮高速”从村后飞架而过,成为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同时开辟了周围村庄的交通网。幢幢新房耸立,白鹭成群结队来访。每到梅花盛开的季节,纵使霜白皑皑,游客成群结队,像是乐岛的模特,尽职尽责,流连忘返,到处荡漾欢声笑语,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乙巳正月初七,等我再次踏足乐岛,时间已过去三十多年,我背的是数码照相机,不用被胶卷纠结了。传统农作物已经离开这片土地,诸如水稻、小麦和红高粱,随之而起的是满山遍野是青梅、茶树和风铃木……
当我来到那户亲戚,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泛黄的纸包,告诉我:“这是邻居大爷临终前委托我的一件事情,一九八六年正月初七你帮他夫妻拍照留影,所以他交代要还你工本钱。”
我打开纸包,呈现出一张两元的纸币。我顿时眼湿,虽然想不起他的正面容貌,可一个质朴、诚信的背影浮现在我的脑际,令我思绪万千,感触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