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5-02-21

松口印象

□ 林少华

南国的冬天,总是来得有点晚,在初冬时节,依旧感觉在秋天里一样,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一群同事结伴来到了距离梅州市区约50公里的松口古镇。据记载,松口古镇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素有“自古松口不认州”的美誉。虽说自己走遍了大江南北,领略形形色色的古镇,大都离不开“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而来到这个独树一帜且具有客家文化的古镇,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们的车驶过梅东桥,便进入了松口古镇,这里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历史上著名的商贸重镇,面积不小,街道纵横,在鼎盛时期,有1000多家商铺林立其间;这里曾经商贾如云,汇集了众多机构及各种商铺,有“不夜城”“小香港”之称,古时与汕头澄海、顺德杏坛和南雄珠玑被称为岭南四大古镇。如今松口古镇虽历经千年之久,旧貌依然保存,曾经的繁华也早已成为过眼烟云,但历史的韵味却日益沉淀,其中的客家风味却是其他古镇所没有的。

进入古镇主街,只见依江而建、鳞次栉比的楼宇勾画出蜿蜒曲折的风景线,沿江两旁树荫翠绿青葱,绘就一幅令人心神向往的水乡古镇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移民纪念广场”,移民塑像是纪念二百多年来成千上万客家人走向世界五大洲四大洋作出杰出贡献而立的塑像。广场上的路标有四个方向的箭头,分别标着松口距离世界各地的距离。利马19091公里、多伦多12309公里、旧金山10811公里、阿姆斯特丹9224公里、伦敦9565公里、悉尼7463公里、吉隆坡2818公里等等,这里是在提醒离家的游子,不管再远,也无论在哪里,千万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沿着广场旁的港务所、海关等原办公旧址,我们步行来到了繁荣路老街,这条老街始建于明末,路如其名,其诞生是因为梅东桥下沿江一带便于货运,人来货往,异常繁华,繁荣路便成了街名。繁荣路两旁满目疮痍的骑楼鳞次栉比,哥特式建筑以及吊脚楼随处可见,充满着南洋风情!不少的建筑还有阳台,中间的街道只容一辆马车通过,店铺很多,有粮油铺、典当铺、洋衣铺、金银珠宝铺、烟酒糖果杂货铺、布铺、钱庄、旅社……但大部分已经破旧不堪,青苔斑驳覆盖了老墙,只见忙碌的建筑工人正在为这些破旧的商铺“穿衣戴帽”,修缮恢复原样。商铺还有“留洋商店”“洋货铺”“洋衣世家”……都和洋有关,可以想象,当初的松口有多么的洋气……置身之中,千年时光雕琢的小巷像是一轴素年的画卷,明媚而颓败,让人唏嘘不已,不由得让人想起那句“时光未老,她已迟暮”,到松口古镇旅行,与其说是去寻觅小镇那蛰伏的岁月,不如说是去远离钢筋水泥的丛林城市,安放那颗日益浮躁的心!

繁荣路的中段是不得不提的“火船码头”,码头的墙壁上有两幅民国时代的巨幅海报,一幅是香烟广告,一幅是香皂广告,很有年代的代入感,而饱经风雨的船墩、光滑的石阶与一组雕塑在风雨中矗立。沿阶而下,只见这组雕塑中,左侧两个是做苦力的工人,弯着腰、扛着背篓拾级搬运;右侧是一个母亲带着孩子远眺前方,正等待远方的亲人归家;不远处,另一名男子提着大件行李箱,正准备上船,远赴南洋……这组雕塑重现了宋代末年以来客家人远离家乡出外谋生的场景。

原来松口镇是明末清初闽粤赣地区客家人出南洋的首站,近几百年来,无数客家先民正是从这里出发,告别妻儿背井离乡,从此走向世界各地。想到这些,眼前立即出现了百年前的“火船码头”,杨柳依依,无语凝噎的那种执手相看泪眼的场景,一幕一幕呈现在我面前,又加上这个“火船码头”仍然保持着百千年的旧貌,顿时让我穿越般地回到过去,纵使时代在改变,码头依然在这里,不声不响,不离不弃。我还看到江西、福建及蕉岭、平远、五华、兴宁等一带人,托人带口,大包小包均从松口火船码头搭乘电轮,沿梅江,转韩江,再从汕头港转乘大轮到达南洋国家,去寻找自己的梦,因此这里便成了客家人漂洋过海生离死别的第一站。

站在松口“火船码头”,拾级而上,人们抬头可见一座保存完好的五层连券式外廊骑楼,岁月不曾让它容颜老去:外墙米黄色,前有5根朱红色柱子,上有雅致大方的彩塑栏板、哥特式飘檐,4层阳台前挂着“松江大酒店”招牌,3层阳台保留着“HOTEL TSUNGKIANG”英文字样,清晰可见。在这里,众多客侨度过了背井离乡前的最后一晚,这里也是客侨回家光宗耀祖的首个落脚地。

松江大酒店由松口镇客侨廖子君于1932年建成。酒店前宽后长,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8平方米,当年曾有200多个床位,还有休闲娱乐、商务洽谈场所,是那时客家地区最早、最大、最豪华的酒店,松口镇的繁华可见一斑。无数客籍华侨坐火船下汕头出南洋,或由南洋回国探亲时,都要在松江大酒店住上一宿。可如今的松江大酒店已不复当年用途,变身华侨文史实物馆,展出数千件展品,主要包括侨批、侨信、华侨从外国带回来的家具、日常用品、工艺品等,成为人们了解百年前梅州华侨民俗的窗口。

站在松江大酒店门口左右张望,人们可清晰看到古镇与海上丝绸之路千丝万缕联系的痕迹。街道沿江延伸,两边骑楼对开而建,泰丰行、广合祥、企炉饼……墙上斑驳的痕迹仍有往昔银行、粮油铺的记号;骑楼楼面上清晰可见雕刻着充满南洋风情的灰塑几何图案,映照着古镇昔日的繁华,日看千帆过,夜看万盏灯。

如今的“火船码头”,昔日船来船往的河面,已回归平静,碧水荡漾,正是“古渡”畔流水依旧,却早已不见当年的舟楫帆影,更难觅百舸有盛景!而岸边的松江大酒店里,回放着过往影像,诉说着广大华侨离乡背井、远涉重洋的悲欢离合。

近年来,松口镇结合省委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战略部署,加大古镇文化内涵挖掘力度和保护开发力度,盘活连片骑楼、火船码头、松江大酒店、移民广场、元魁塔等历史景点,重新唤起客家人下南洋的记忆,再现“日看千帆过,夜观万盏灯”的昔日“小香港”的繁华,让广大游子回来重拾乡愁记忆。

松口,一个富有客家情怀的古镇,一个凝聚着梦想的古镇,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古镇,让我深深印记的松口古镇。古镇里的中国故事有历史厚度,有人间温度,有人物情感,也有说不尽的世间悲欢。千年松口,你老骥伏枥,更应秣马厉兵,虽脚步蹒跚,却可以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