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掐丝珐琅葡萄纹鼓式炉
□ 吴昆
珐琅器在收藏界是最受欢迎的品类之一,其造型精美,制作细致,每一件藏品都独具特色,上次看展,我便欣赏到了一件明代掐丝珐琅葡萄纹鼓式炉,令人赞叹。
掐丝珐琅这一古老的工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其制作过程极为精细复杂,需先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精心掐出各种图案,然后填入五彩斑斓的珐琅颜料,再经高温焙烧、细致研磨、华丽镀金等多道工序,方能成就一件美轮美奂的掐丝珐琅作品。由于它在明代景泰年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且多以蓝色釉料为底色,故而人们常称之为“景泰蓝”。不过,其色彩远不止蓝色,红、浅绿、深绿、白、葡萄紫、翠蓝等色皆有运用,使得掐丝珐琅作品呈现出绚丽多彩、华丽夺目的视觉效果。
鼓式炉作为香炉的一种独特形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演化历程。其造型源于古代的鼓,鼓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喜庆、庄重和权威等。早期的鼓式炉多为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材质和制作工艺不断演变。到了明代,随着珐琅工艺的蓬勃发展,掐丝珐琅与鼓式炉完美结合,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掐丝珐琅鼓式炉。这种结合不仅保留了鼓式炉庄重典雅的外形,更赋予了其华丽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使其成为宫廷和贵族阶层喜爱的陈设品和实用器。
葡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象征着“多子多福”。其果实累累的形象,寓意着家族兴旺、子孙满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葡萄纹在中国出现得很早,唐朝时已盛行于铜镜、金银器等器物之上,至明代,更是广泛应用于瓷器、漆器和珐琅器等各类艺术品的装饰中。
这件明代掐丝珐琅葡萄纹鼓式炉直径约11厘米,敞口微收,下承三蹄形足,线条圆润流畅。葡萄纹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炉身腹部的葡萄纹图案,茎叶自然下垂,叶端衔挂着数串饱满均匀的葡萄果实,紫色和墨绿的珐琅釉色,将葡萄的成熟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艺术感染力及强。
像是这样精致的藏品,或许很多收藏者穷其一生也无法得到,但仅仅是站在它面前欣赏,便足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