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5-02-26

运用任务驱动法指导初中名著阅读

——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

摘要:名著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一个教学难点。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需要有效的阅读指导。任务驱动法是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任务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的一种教学策略。本文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从兴趣激发、合作交流、分享评价三个方面探索运用任务驱动法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名著阅读;任务驱动;《红星照耀中国》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安排了名著导读作品,每部作品都有具体的定位,并提供相应的阅读方法。指导名著阅读在语文核心素养构建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必须重视。针对学生阅读名著兴趣不浓的问题,教师可运用任务驱动的阅读策略。

任务驱动,是学生围绕活动任务,应用学习资源,自主探索、互动学习完成任务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与学生生活关联的任务,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本文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谈运用任务驱动法指导与评价初中名著阅读的策略。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讲述革命生活的纪实作品。作品篇幅较长,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语言,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促进学生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动力。”[1]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深入阅读、交流评价。

一、导读课的激发兴趣

设置任务情境是任务驱动的环节之一。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2]

(一)封面引入

封面是读者对一本书的第一印象。出色的封面往往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红星照耀中国》有两个较流行的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初,可以借助这两个版本的封面,设置如下任务:比较这两个版本的封面,选取自己更为喜欢的版本的封面,从内容、色彩等方面说明理由,并通过阅读印证自己的理由。若都不喜欢,那么请在阅读作品之后,参照八年级历史课本上相关的图片,设计一个封面。

(二)资源利用

为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红色资源。学生可参观革命家的故居,如学校附近的戴平万故居。学生通过了解人物故事,感受革命家的情怀。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中人物的人生选择。学生可参观有关革命的博物馆,如潮州的涵碧楼,在展品中感受革命条件的艰辛。学生可重走红色游击路,感受革命征途的艰辛。为此,教师设置这样的任务:请利用双休日去参观戴平万故居或涵碧楼博物馆,或者走一回石陂村的红军游击路,记录下你的感受,再阅读作品,将参观感受与阅读感受进行对照。这样既让学生有亲身的体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革命家精神的理解,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三)影片推荐

“根据开展读书活动的实际需要,合理推荐和利用适宜的学习资源”。[3]与《红星照耀中国》中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很多,如改编的电影《长征》。教师推荐适当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观看。学生借此了解时代背景,感受人物魅力,激起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兴趣。教师设置这样的任务:请观看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将其与原著进行比较,说说你是更喜欢哪种形式,理由是什么。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借助学习资源,从不同视角理解文本的能力。

二、推进课的合作交流

教师将学生引入文本阅读的大门后,是“不能采用‘放羊式’教学”。[4]教师要让学生按时有效地完成阅读,就要维持兴趣。

(一)组织比赛

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名著阅读,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阅读规划表。学生结合目录,安排每天阅读的章节,按时完成阅读任务并概括阅读感受。教师可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设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来一场小组阅读比赛。小组成员能按规划阅读,书上呈现阅读痕迹以及撰写阅读感受的得十分。如不能完成上述任务,每位扣一分;能提前完成的每位加一分,最后总分居多者胜出。这一任务,既推动学生参与阅读,又是对学生阅读的过程性评价。

(二)设计任务

教师可为学生设计阅读任务单。“阅读任务单的设计需要降低知识操练度,并力避阅读内容的面面俱到,从不同著作的特点入手,呈现框架性的内容。”[5]任务可以涉及作品的情节、主要人物的形象、作品的主题,运用绘图、制作卡片、诵读诗文等形式。为推动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师可设置小组合作的任务:绘制斯诺到保安的路线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标记每处的主要见闻;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制作卡片;诵读毛泽东《长征》一诗,讲述作品与诗歌描述对应的情节;根据历史现实,评价斯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趋势的预见等。

有了阅读任务,学生的阅读就不会漫无目的。学生也可根据任务适时进行交流。教师呈现相应的评价量表,学生对自己阅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教师也可借此关注学生的阅读并进行评价。

(三)开展交流

“整本书阅读不能停留在‘阅读’层面,教师在规划学习方案之后,还需要考虑如何组织多样的交流活动。”[6]阅读交流可以围绕某一主题,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学生在阅读规划中梳理情节,而阅读任务单中又涵盖人物与作品主题,因此,在开展《红星照耀中国》的交流活动时,教师可设置任务:小组任选一个探究专题,选择适合的方式开展交流活动。

教师设计阅读任务单,以多种形式推动小组合作交流。除专题研讨,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节目采访、短剧表演等形式。学生聆听、学习、评价,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思考比较中,获得启迪,促进成长。

三、展示课的分享评价

学生完成阅读及交流后,教师还要检验学生的阅读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反思阅读过程。

(一)成果展示

阅读成果既是学生阅读过程的一种记录,也是教师检验学生阅读的一种方式。学生自主选取创作内容并以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创作,如进行阅读摘抄、绘制思维导图、制作卡片或人物名片、绘制手抄报等基础创作。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创作提升思维的成果。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征,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如《红星照耀中国》中引用大量的采访内容。学生分组设计采访稿并模拟采访;学生结合历史知识,为作品中的个别人物撰写颁奖词。因此,教师设置任务:请同学们欣赏展示的阅读成果并根据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教师借此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成果展示活动中。

教师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创作成果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学生修改,完善阅读成果。

(二)经验分享

“重视引导学生积累阅读经验、形成阅读习惯,在多样的分享和交流活动中提升阅读能力。”[7]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作品后,将自己有效的阅读方法与同学分享,如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既采用一般文学作品的浏览目录序言、速读全文、精读片段的方式;又因为该作品介绍人物革命路程、中国革命的历程,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梳理人物经历或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摘录斯诺在文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做的客观评价,借此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从中探求作者的人文关怀。

(三)反思总结

学生呈现自己的阅读成果,还要回顾自己如何进行阅读或者是阅读过程中碰到的种种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式。教师设置任务:根据阅读评价标准进行阅读反思总结。如:按计划开展阅读活动;书上呈现阅读痕迹;完成设置的任务;主动查找整理资料;积极与同学交流;对同学的成果进行恰当的评价等。教师借此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促进学生成长。

名著阅读是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师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借助任务驱动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提升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海军.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1(04)

[2][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33

[4][6][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S].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190,191,187

[5]管贤强.创新学习任务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J].语文建设2018(03)

潮州市潮安区归湖怀慈中学 郭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