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5-03-18

白居易是个“种树迷”

□ 王玉美

在白居易丰富的人生画卷里,对种树的痴迷恰似一抹浓重的绿意,贯穿始终,展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期许以及心怀苍生的情怀,这些都有着确凿的历史依据。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进士及第,开启仕途生涯。长庆二年,他任杭州刺史。彼时,西湖水利失修,湖泥淤积,影响周边农田灌溉和百姓生活。白居易深知树木对于稳固堤岸、美化环境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据史料记载,他大力整治西湖,其中重要举措便是植树造林。他带领百姓在西湖边、堤坝上栽种柳树、桃树等各类树木。他在《钱唐湖石记》中详细记录了治理西湖的过程,包括修筑堤坝、疏通河道以及植树等事宜。著名的白堤,虽原名白沙堤,但在白居易任职期间,经他倡导植树后,柳树成荫,桃花灼灼,“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成为西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亲自参与栽种过程,指导百姓如何挖坑、如何浇水、如何确保树苗的存活。每一棵树苗的入土,都倾注了他对杭州的热爱与对百姓生活的关怀。春日里,柳树垂下嫩绿的丝绦,桃花绽放粉嫩的花朵,西湖边一片生机勃勃,成为百姓休闲赏景的好去处。而这美丽的景致,皆源于白居易对种树的执着。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他于香炉峰下建草堂居住。他在《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中写道:“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从诗中以及相关历史考证可知,他精心布置居所,在周边种满了各种树木。他观察树木的生长习性,感受四季更迭中树木的变化,这些经历也成为他诗作的灵感源泉。在江州那些略显苦闷的岁月里,种树宛如一味良药,不仅让他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更成为他排解内心愁苦的绝佳方式。他在与树木的朝夕相处中,逐渐领悟到生命的坚韧不屈,恰似那在狂风中依然挺立的树木;也深深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力量,如同四季轮回般不可阻挡,心境也因此愈发平和豁达。

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定居履道坊。据《旧唐书·白居易传》及相关文献记载,他的宅院犹如一座精巧别致的小型园林,种有柳树、松树、竹子、石榴等众多品类的树种。他在《池上篇》中,用细腻的笔触详细描述了自己宅院的布局与树木的栽种情况:“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谓土狭,勿谓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在这座宅院里,他与树木相依相伴,或在柳树的绿荫下,静心阅读诗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或在松树下,与友人围坐,品茶吟诗,畅谈人生感悟;或在竹丛旁,独自踱步,思索生命的意义。他对每一棵树都呵护备至,如同对待自己最心爱的孩子。从树木的生长中,他仿若看到了生命的延续与轮回,恰似树叶的荣枯,周而复始;也从与树木的相处中,获得了内心的满足与安宁,仿佛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白居易一生与树相伴,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种树的痴迷。他种树,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希望为大地增添一抹绿色;是为了改善民生,让百姓能在绿树成荫的环境中生活;也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在树木的生长变化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他的诗作中,处处流露出对树木的赞美与对种树生活的热爱。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西湖边,欣赏着白堤上的垂柳依依,或是在园林中感受着绿树的环抱,都不应忘记这位“种树迷”白居易。